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为什么永远是女人为难女人?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女性好像真的很在意其他女性的评价,更怕被她们视为敌人。
 
《流星花园》最近重播,一套十七年前的青春电视剧,女主杉菜在两个男人间举棋不定的剧情,还是引起了不少讨论。
 
演员大S在微博上写了一大段文字,承认自己一直讨厌杉菜,认为杉菜“贱”和“绿茶”,并说自己已经努力美化了她、演到让观众觉得她不那么讨厌。
 
居里夫人也是“绿茶婊”?
 
大概五六年前,“绿茶婊”这个词开始在网上出现。从那时起,民国时代的建筑史学者林徽因就被网民封为“绿茶婊鼻祖”。
 
网友们这样点评林徽因:
 
“早就很讨厌她了……说是做测绘的,但每次都穿着旗袍。穿旗袍能干粗活吗?!”
 
“为啥这么丑还被人这样捧!”
 
“她勾人的手段真是无人能及。说句难听的,又当婊子又立牌坊就是她本人,开了中国绿茶婊的先河!”
 
经过这些年的消化,我大概明白了“绿茶婊”这个词想要批判的群体是:
 
那些擅长通过故意表现出“柔弱”、“单纯”、“知性”等传统的女性化特点,以吸引更多男性追求者,并将多个男性资源攥在手上的女性。
 
 
网上流传的林徽因罪状很多。
 
比如16岁做了徐志摩的小三,结果徐志摩离婚后她又甩了他,和梁思成在一起;比如和梁思成婚后还故意吊着“备胎”金岳霖;比如在美国空虚寂寞冷,就群发内容一样的电报给好几个男人。
 
这些轶事,大多出自林徽因死后梁思成的续弦之口,真假待考。文化界早有很多怀疑。
 
但这并不影响网上的女孩子们义愤填膺地自我代入:小三人人喊打,绿茶罪无可赦。
 
年少时,这些八卦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渐渐发觉其中的不对头。
 
同时代男性才子的风流韵事虽然同样被人乐道,但无论是抛弃发妻的“渣男”徐志摩,还是给张兆和狂写情书婚后照样出轨的沈从文——他们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依然主要与他们的成就和作品相关。
 
在知道徐志摩的情史之前,你就听过《再别康桥》,而说到沈从文,你的第一反应是《边城》。他们的情感故事只是让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
 
但林徽因的研究范畴是什么?你很少能在那些情感讨论帖中看见。
 
诗人顾城的例子,对比则更强烈。
 
你一定听过他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但知道他杀死自己妻子的人就少了很多。
 
顾城斩杀妻子谢烨再自杀后,谢母悲鸣:“明明是杀了人,居然还有人专门作‘悼念’,愿他‘安息’,明明是从背后活活劈杀了我的烨儿,却说成是什么‘殉情’!”
 
图:顾城与谢烨图:顾城与谢烨
顾城杀妻的公案,文化界极少苛责,乃至扭曲美化,大众鲜有人知。而林徽因的贡献,世人不多提及,未经证实的八卦却常讲常新。
 
当我们在评价女性知识分子时,究竟在评价什么?
 
再前溯一些,看向欧洲。伟大如居里夫人,也难逃“小三”之劫。
 
丈夫死后第四年,她与丈夫的学生相恋,而这位学生是个已婚男士。当时法国普遍关系混乱,婚外恋成风,但她依然变成舆论媒体口中的“波兰婊子”,得了诺贝尔奖都不太敢去领。
 
爱因斯坦给她写信,叫她不要看那些垃圾文、让那些流氓自己高兴去吧。
 
居里夫人的事发生在一百年前。但直到今天的网络时代,我们对“专业女性”却依然在使用同一套评价体系。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在鼓励人的多元发展方面,这个世界确实是在努力进步的。
 
现代社会为我们塑造了更多样化的“偶像”——英国长寿科幻剧《神秘博士》把主角换成女性,黑人超级英雄黑豹飞进了电影院线。以性别小众、少数族裔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在主流市场得到了更频繁的曝光。
 
这些文化偶像,能够给不同族群的年轻观众一个自我投射的机会:我长大之后也可以成为这个样子。
 
而当代舆论对专业女性赋予更多关注,同样会对年轻女孩产生激励作用。
 
我小时候写作业填“我的理想”时,班上八成女孩的理想都是“老师”。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小姑娘们的梦想里有了女医生、女飞行员、女警(香港和台湾甚至有了女消防员)。成人如果能更多去在各种平台展现专业女性的样貌,下一代女孩就会有更多姿多彩的梦想。
 
我們也期待更多知识女性进入大众视野,成为鼓舞女孩的榜样。但可惜当这些面孔真正出现时,最让女性大众自我投射的,还是她们的情感和家庭——而她们的专业成就,似乎仍然离人们很遥远。
 
 
今年3月,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很多国内媒体都报导了她在联合国的领奖致辞。


作品集关于女人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