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榨干父母的?
时间:2018-05-16 作者:尼德罗 点击:次
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公布过一个数字,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占了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规模接近800万。
基于我在育儿上投入的时间较多,所以经常能够跟小区里的老人们打上照面。在某个非周末的上午,小区的广场上也许有二三十个孩子在玩。一般来说,孩子的看护人中,老人占三分之二,妈妈或保姆占三分之一,爸爸则基本只有我一个。
一开始,我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担心他们说我不务正业:“一个大男人,不好好上班去,过来带什么娃?”但是,在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中,我逐渐发现了育儿群体中存在一个轻微羡慕链:老人对保姆比较不屑,却羡慕妈妈带娃,而妈妈则和老人一起羡慕爸爸带娃。
不管是鄙视链还是羡慕链,相关分析暂且按下不表。回到开头的数据,由于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较窄,所以,我相信从跨区域照顾晚辈的流动老年人的实际数量,应该不止800万人。这点数量,可能还不够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分的。
在与这些老人的接触过程中,我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他们的一些无奈和怨气。老人聚在一起,话题很容易引向对子女的吐槽,这一点,如同每一个妈妈群里永远都不会缺乏“吐奶”(吐槽孩子的奶奶)的声音。
无奈和怨气能够被说出来,也许情况还不算糟糕。麻烦的是老人不知道怎么抱怨,该对谁抱怨。基本上,老人对子女肯定是三缄其口,不会轻易表露出真正的想法。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访谈,发现子女普遍容易对老人的承受力持乐观态度。
但事实上,这些老人们的诉说空间极为有限。有媒体甚至用“子女身家上亿,但他却常常失眠,甚至哭到天亮”的标题来吸引读者,内文讲的正是老人照顾孙辈不被理解的境遇。
媒体把这些为了照顾孙辈而流动的老人称为“老漂族”。老了还漂着,我觉得挺形象。的确,他们在大城市里没有根,也没有能力扎根。而他们的困境只有一些零星的新闻报道可以呈现,例如频发的抑郁症,患上早发性老年痴呆症,不过,接受采访的常常是觉得有愧于他们的子女,并不是他们自己。可见,他们的话语权是多么羸弱。
中山大学的钟晓慧博士曾在“全面二孩”政策颁布后,撰文呼吁“重视‘全面二孩’政策下老年女性照顾者的境遇”,不过由于这个群体太过边缘,相关的调研资料很少,因此能够改变的并不多。但话说回来,目前的公共政策对全职妈妈的照顾都远远不足,对于奶奶、外婆这样的“老漂族”又怎么可能出台什么政策呢?
不自由和无社交
这个月初,我的孩子刚过一岁半。2017年的后半年,我母亲也曾做过“老漂族”——她从老家县城赶到广州,帮我们一起照顾当时不足半岁的孩子。因为妻子全职在家,我的投入也不少,所以母亲到广州后,只负责买菜、做饭和搞卫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不用她管。她的腿脚不太好,住在五楼的我们,也从来没有让她抱过孩子上下楼。
但是,即便对她有相当照顾,中途还带她出门游玩了几天,在我给他定了回老家的车票之后,她还是明显表现出了一种解脱感和兴奋感。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我的同学在上海,她的母亲最近挺开心,原因就在于确定5月底会由孩子的奶奶来接自己的班,这意味着她很快可以回到山西老家去了。我的一位堂亲在宁波,他的母亲过去帮忙,也适应得非常艰难,一回到自己的小山村,精神立马好了不少。
那么问题来了,导致这些老漂一族痛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太辛苦吗?也许是的。毕竟很多家庭中的老人,既要带娃又要做家务,晚上可能还要哄睡。一天下来,老人很难有长段的休闲时间。但辛苦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如我母亲告诉我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自由”。
对于很多老漂族来说,他们被动实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状态,而这个转型过程充满了艰难。比如卫生观的冲突,他们可能觉得奶瓶没必要每天专门消毒,会质疑几件单衣为什么要用洗衣机,会认为洗碗机毫无用处浪费钱等等。每一个细节她都需要适应,每一样电器都在改变她的认知,同时也在削弱她的重要性。
大城市的出行也是一个问题。在小镇生活的母亲出行便利,因为全镇就几路公交车,大部分地方都可以走路直达。但到了广州,小区坐落在郊区,正所谓小区的围墙内像欧洲,围墙外像非洲,出个小区得刷两次卡,去稍远的地方要么打车,要么搭地铁。所以,用不了滴滴打车,也不敢一个人搭地铁,更看不懂手机导航的母亲,生活空间就被固定在了小区内。
此外,老漂族中不少是小镇上的知识精英,当过学校老师,或者是基层干部。这些曾经颇受学生爱戴、下属尊敬的人民教师和国家干部们,也许拥有比我母亲更强的出行能力,但是介入育儿的过程还是会让他们鸭梨山大。毕竟,两代人,两种育儿方式,情形早已千差万别。
例如,婆媳关系有一颗不定时炸弹,当媳妇指出婆婆某一点做得不够科学时,婆婆会习惯性地反戈一击:“我当年就是这样把你老公养大的。”此言一出,必定引发世界大战,一脸懵逼的丈夫往往不得不介入调停。
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一代年轻妈妈们与过去的妈妈已经截然不同。女性长辈提供的许多经验,都被年轻妈妈们毫不客气地看作是伪科学、谬论和糟粕。取而代之的是读过大学甚至是研究生的妈妈们搬出的“科学育儿宝典”。
在科学育儿宝典的指引下,育儿不可逆转地变得更加精细化,从辅食搭配到睡眠训练,从尿不湿使用与括约肌发育的关联,到婴幼儿的安全感如何增强。老漂族们需要将自己过去的育儿知识体系推倒重来,但现实情况是,他们很难有能力重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