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在这么不平等的社会里,怎么可能有平等的婚姻(2)

以芬兰为例,失业者有最低收入保障;新生儿有国家大礼包,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教育都是免费。
 
生育和养老都由国家而不是家庭兜底,婚姻当然可以单纯美好浪漫不物质呀。
 
但中国眼下残酷的婚恋现实,是因为社会现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家庭仍然是完成养娃、养老的经济实体,是抵御社会风险的具体单位。那么结婚能不功利吗?能不实用吗?
 
在古代中国,女儿甚至是一项“保险产品”,家庭有了经济风险是要卖掉的。这样的传统延续到后来就是女儿在财产继承权上仍然处于劣势。成年后,为了更好抵御风险,她们结婚的动力也更强。
 
越多女性需要婚姻作为保障,竞争就越激烈,标准也就越单一、越被男性所定义。
 
在这种设定的基础上,必须年轻貌美,还得“不让男性觉得烦,不让男性觉得不安全”甚至“活好不粘人”能成为衡量女人婚恋市场价值的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中国,婚姻仍然是很多人试图跨越阶层的手段。
 
有位德国学者跟我说,没见过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教育和婚嫁的。个中原因当然是这两种手段,仍是实现阶层流动的最重要途径。
 
教育是男人女人们共同的竞技场,婚嫁则是专属女性的战场。男权社会的属性,使得拥有较少资源和社会支持的女性在整体上需要迎合男性的喜好,去共享他们的资源。
 
更深层原因则在于,中国社会的儒家传统内嵌着对不平等的容忍——中国人本来就相信不平等的天然性,而且骨子里就更倾向于追求成为“人上人”。
 
这种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都不安于现状,都拼命努力想超越原来的阶层。婚姻更是不少女性跨越或者巩固阶层的手段。
 
为此,女性们不得不摩拳擦掌,花尽心思。改变不了家庭背景的女孩儿可能只有去改变形象了。难怪Ayawawa发明的微博外貌打分令人趋之若鹜,因为外貌提升简单易行,其他婚恋价值(性格、学历、罩杯等)的提升则相对困难。
 
 
外貌打分不过是反映出了婚姻在中国的“交换”本质与其被极端物化的现实。
 
看看虽然不断被群嘲但仍然如火如荼的相亲角,以及多少女孩儿通过整容变网红嫁给明星富二代……以身体资本交换社会资本或者物质资本的婚姻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所以,在婚姻今天仍然是很多中国女性攀登社会阶层之梯的便捷途径这一现实之下,Ayawawa也就抓住了不少女性的需求痛点。
 
只有婚姻的社会功能如此沉重的社会才会出现“娃娃教”。与其说Ayawawa教粉丝跪舔男权,不如说是她的粉丝们接受了这暗黑的现实,选择“适者生存”。
 
听起来当然有些可悲,却也自有其合理性——毕竟对于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女孩来说,婚姻仍然是必需品,是房子、车子等的物质保障。
 
浪漫爱? 似乎就只能去“探探”里寻找一夜情了。
 
男性也是中国婚恋悲剧的受害者
 
“你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你的爱情观可能说明你有点自卑。”
 
在深圳一家我工作过的情感咨询公司,这样的对话和提问每天都在重复。
 
而据我所知,在广州和深圳,这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
 
我在这家情感公司接待过十几个来访,其中有成年后的留守女童,有五十多岁的护士大妈,有遭遇家暴不知道要不要离婚的女性,也有被绿帽的男性。
 
 
在这家情感公司工作的经历让我看到,如今病态的婚恋现状的受害者不只有女性,还有男性。
 
我的第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富士康的工人,他和工友谈恋爱以后,女方怀孕生子(双方没有办理结婚手续),之后女方有了更好的选择就把孩子扔给男方抚养,远走高飞了。
 
另一个案例的主角,也是一位工厂工人,结婚后女方出轨。男方的父亲在咨询电话里就已经痛哭出声,原来他也只是一个清洁工,为了娶儿媳妇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准备彩礼,没想到最后儿媳妇还是跟人跑了。
 
如果说Ayawawa的粉丝给我们展示了女性为了“嫁得好”而需要不断修改自己适应“现实”的可悲一面,那么做情感咨询师的经历,则让我看到了病态的婚恋现实的另一面:底层男性倾其所有也无力保住一段婚姻,他们要为此承受失败者的巨大压力和耻感。
 
这是这个社会里婚恋悲剧的一体两面。
 
 
曾经自诩知识精英的我,确实一直离这样的现实很遥远。
 
我曾经以为只要实现了男女平等,女人们经济独立,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可是现实里的故事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因为这段工作经历,我也开始反思,在男权社会里,男性想要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也不是理所当然的。
 
例如,女性是不是也在用外界的物化标准来评价男性?
 
比如我的一位女性来访人,常常贬低她的老公不够成功。这也是男权社会中的女人内化了对男性的评价标准。
 
另一位五十多岁的护士阿姨,也回顾了她一直以来对老公没她挣钱多的嫌弃。她反思说:“我原来一直把他当作我的宠物!”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