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审美出了什么问题(2)
时间:2017-09-24 作者:维舟 点击:次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文化精英重新掌握权力,事实上,在美国,很长时间里这两种精英也是分离的:掌握资本权力的精英很多只是艺术品位可疑的商人。不过,美国至少对艺术提供了开明的庇护。相比起来,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则是既“反对三俗”又要“贴近群众”,民间则“反对高冷”而视“接地气”为政治正确;毫无疑问,高雅艺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是艰难的。
不仅如此,当代艺术在中国,就像在别处一样,还形成了一个晦涩排外的小圈子而将大众排除在外,而这些年眼花缭乱的社会变迁中让人分心的东西又太多,其结果是:大众往往觉得“艺术”和审美这种东西,和自己柴米油盐的生活是不发生什么关系的。
长久以来,社会上缺乏发展成熟的艺术批评传统和审美教育,而只有在这样的批评讨论中,才有望形成某种共识,不仅让彼此领会“什么是好的、为什么好”,还得包括“什么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加上文化精英在社会上缺乏话语权,普通人对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往往也缺乏敬意,感觉那些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一句“装X”或“然并卵”便取消了其意义。
在这种孤立分化的文化语境中,看上去一片繁荣,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多元”,而是一个万花筒一般的世界——你看到无比丰富的东西,但不知道如何分辨其美丑好坏。最终,人们对审美的感受往往就只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而缺乏一套客观的标准。
一些人将那些连语句都不通顺的伪文言的歌词赞为“太美了”,恰是因为传统雅文化断裂之后只剩下一种架空了的想像,那些堆砌的词藻也就是只是一堆破碎的元素,就像一个老外拿着中国的古玩来点缀自己的居室,说这是“中国风”,但却总让人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
外国名模演绎的中国风,遭到中国网友恶搞PS外国名模演绎的中国风,遭到中国网友恶搞PS
其实人们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对美的感知,也不是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要不然人们就不会拿“百度的设计比谷歌丑”来取笑了。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人下意识地将审美问题转化为“没品位”问题,将个人的教养和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联系起来。说一个人“审美有问题”是没杀伤力的,但如果说他“没文化”或“没品位”,所有人立刻就懂了。
都想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什么是“高端大气上档次”?都想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什么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在这里,“品位”更多是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就像是某种资产,但培养“品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具有更好的审美,从而成就更完整的自我——换言之,在这里,无论品位还是审美,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实现其它目的的手段。
从历史上来看,一个社会在逐渐富裕化之后,总会在满足温饱之余,花更多时间在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上。如今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虽然也常被父辈所看不惯,但他们或许也能更坚定地去追求自我实现;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断裂,不论好坏,他们也比父辈更早地挣脱了束缚,得以自由地去创造他们所喜欢的事物。尽管艺术批评传统的建立看起来还遥遥无期,但至少也有许多人已经在默默地为此耕耘,而网络也为人们讨论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空间。在这一基础上,也许我们能看到,在下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在审美趣味上有望逐渐追上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速度——从现在的孩子做起也不算晚,
毕竟,如果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审美也一样。
两个时代课本的同一场景对比两个时代课本的同一场景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