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从奥斯卡得奖片看美国电影:集体表演内心戏(2)

  反倒是今年的奥斯卡显得异常轻松。几部热门电影,都连接了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爱乐之城》还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包括《月光男孩》,和宏大题材自动划清了界限——很难说和近年的美国政治没有关系。尤其是川普上台,对政治家的普遍不信任,加重了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周围环境的逃避意识,改变国家和改变历史都变得宏大而虚妄,那么面对内心反而比较重要。
  《月光男孩》虽然贴了黑人和同性恋两个标签,可是一直展现地是一个普通而卑微的孩子的成长心灵史:贫民窟,贩毒者,受霸凌者的身份,在别的电影里可能都会大书特书,可是在这部电影里,都只是轻描淡写的背景材料,男主人公有一种认命的气质,一直在纠缠于如何面对内心的自我,与10多年前浓墨重彩的《阿甘正传》之类的电影相比,这电影太云淡风轻了。
  也就是因为这点云淡风轻,使这电影更有力量,很多人说这导演学习王家卫和侯孝贤,其实只是艺术风格上的一致。
  这个电影第三段里,已经成为毒贩的小男孩成长后去找当年伤害自己的朋友,多年之后,眼神依然无辜,无辜到让人想哭,据说演员是运动员出身,这是他的转型之作,让人特别好奇:一个壮大的身材里面怎么会有那么白兔般的眼神?光这场戏,已经比《为奴十二载》和《白宫管家》里面浓墨重彩的反种族主义的几场大戏要出彩多了——好莱坞给这部电影大奖,与其说是为了政治正确,不如说是给自己成熟的电影体系:总有那么多有才华的人加入其中,无论导演,编剧还是演员。
  另两部热门电影业是如此。《海边的曼彻斯特》在我看来,是另一部失败者故事——巧得很,也像卡佛的小说主题,这也是近年美国的普遍主题,昂扬的“美国梦”归于沉寂,人们总的像卡佛那样看到生命的真相;关于《爱乐之城》,已经被说的太多,其实从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俩个大城市平凡青年的恋爱故事,导演采用的摄影机视角,使得整个电影恍惚发生在我们身边,就是当下各国普通年轻人的恋爱故事,不再遥远,也不再有《芝加哥》那种光鲜和灿烂——这是我们时代的好莱坞,国家大事和历史伟人正在远去,我们关起门来,在文艺片的小格局里,去窥见我们内心的惊涛骇浪,说成熟,这也是一种。
 


作品集关于奥斯卡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