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评古论今 >

来自课堂的思考

      昨天晚上七点到十点是自然辩证法的课,教我们这门课的老师姓夏,年龄大约五十五岁,说实话,去年上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门课,对我们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这类性质的课就是去放松身心的,不必像其他专业相关的课程,需要你全程高度紧张地做笔记,这些思想类的课堂上,你只需要听听老师对某类问题的思考,从中领悟到一些非定理公理的思想,偶尔记下老师精彩的讲解或者自己的一些思考即可,所以对于这类课,我都是乐在其中的。其实乐趣不仅在于课堂氛围很轻松,更吸引我的是文科老师的上课方式很自由,高调地说就是很民主,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观点,虽然迄今为止我从未打破内心禁锢自己的枷锁畅谈心扉,但单纯从老师的教学态度看,这点就很值得我敬佩的。
      言归正传,夏老师昨晚的那堂课让我感触颇多,其实不止是昨晚一堂课,从一开始上这门课就感觉到了这个老师的见解、领悟有深度,于是便很认真、发自内心地听夏老师讲课。夏老师第一堂课就讲到,人和人之间的相遇有很大的偶然性,与身边每个人的相遇,包括我们在课堂的相遇。如果不是他选择了每周四晚上七点到十点的课,又如果不是选择了五班的课,我们根本就不会遇见,也不是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师生,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被彼此认知,对彼此而言,我们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能够相遇是多大的幸运,珍惜与你们相遇的缘分。
      昨天的课堂上,夏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延伸到西方文化,对中西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差异进行对比,而我从中的收获也颇多,便产生了一些思考。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对于现代文明来讲,有很多都是难以理解、难以超越的,它的难以理解和难以超越并不仅仅是因为古人比现代人多聪明,也不仅是缘于古人的技艺相较于现代工艺有多精湛,而是由于古代用于政治服务的主流思想中,由于伦理道德以及男女不平等这种观念的限制,导致很多口传心授的优秀传统文化没能流传下去,这也暴露了中国古代对于所谓“秘方”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古代文化的丢失,因为对秘方进行保护,没有留下文字记录,这些秘诀、秘方在传承的时候难免会有遗漏,再加上对继承者近乎苛刻的挑选,有很多秘方失去了传人,于是本该代代相传的文化丢失殆尽,当后人面对古人遗留至今的智慧与技艺结晶的时候,苦于领会不到其中的奥妙,苦与探索却又窥探而不得!
      讲到使用文字将技术记录在案,我想到了今天的学术论文发表,这也应当算是对当代文化,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对当代科技的记录与传承了,但今天这种的记录与传承,我个人认为是存有很大问题的。不敢说别人怎么样,但我自己却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成年人该有的成熟与稳重,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浮躁。尤其现在在校读研究生,刚入学就每日因学术而苦恼,当然学习是必须的,但这份担忧并不仅仅源自我这个人有多么好学,而是因为毕业问题的纠缠,若是读研三年最后却不能如期毕业,耗在这的三年青春却因为没有一纸学位证书就被宣判无效,那时就真的是有苦说不出了。于是就要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发论文,出成果。问题就来了,短短的三年不能说一点科学成果也做不出,但至少你所发的文章、所做的研究应该是真实的、有据可循的,这样记录下来的这些科研成果(姑且这样称吧)才不会对后来的人产生误导。不能排除确实有能人异士短短时间做出瞩目的科研成果,但毕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现实也往往事与愿违,某些人出于某种或某些原因,生拉硬拽拼凑出一篇文章,然后发表于各类期刊会议,继而堂而皇之的被授予奖励,那我想要问的是,这些做法有什么意义在里面?这些规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学术造诣不只是跟一个人的智商水平有关,还跟这个人的性格相关,他的志向不在于此,各类政策规定只会适得其反,还不如宽容大度些。若是为了提高虚无缥缈的名头声望默许了学术上出现这类不严谨的错误,欺骗的是当代人,耽误的是科技的进步。应该让有志之士放手去做,不应该有逼迫。


    作品集米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