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飘峰山上的红霞(2)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杨开慧陪同心情苍凉的毛泽东登上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毛泽东心潮起伏,归去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也就是在那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先是秋收起义,后而上井冈山。
 
  杨开慧长时间得不到毛泽东的信息,曾经在1928年10月,写下了一首《偶感》诗,以寄托自己对毛泽东深深的思念之情:“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
 
  我还看见杨开慧的手稿里这样写:“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 “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一定除死方行。”
 
  由此想见,杨开慧的手稿是一点点蘸着浓墨的感情和思念写下的。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是想有一天寄给毛泽东,还是想着万一自己经受了什么事故,这些回忆便是作为自己心灵轨迹的一份见证?
 
  杨开慧在1929年3月给他的堂弟杨开明的信中曾这样说:“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地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致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从这封信里可以看出杨开慧的不安的心绪,她似乎已经感觉到危险的来临,甚至死神的迫近。而这个时候她所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亲人、母亲和孩子,尤其是孩子们。这些孩子,着实是拖累了杨开慧。三个孩子太小了,一个一个地绊住了杨开慧的手脚,也成了杨开慧的心病。这许也是她不能随着毛泽东一同前行,不能去找毛泽东的缘由。
 
  在她被捕入狱之前写的手稿里,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解不开。”“只要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倒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这时的杨开慧,实在是焦虑万分,可以说她思念毛泽东到了极点,她真的是要风雨兼程,去寻那个她最爱的人。她曾经陪伴了他七年的时光,她依然可以再陪伴他无数个七年。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孩子,使她和毛泽东远隔千山万水,终不得相见。1930年10月,躲藏在家中的杨开慧不幸被捕,受尽折磨,不到一个月,29岁的她在长沙浏阳门外的十字岭就义。就义时她留下了“死不足惜。我死后希望家里人不作俗人之举,只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的遗言。
 
  五
 
  杨开慧的手稿是用两种纸写成的,其中一种尤为普通。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回忆,当时杨开慧在板仓的生活十分艰苦,连写信的纸都没有了。
 
  杨开慧并不是一直住在板仓自己的家里,她始终在秘密躲藏,即使住在家里也做好了应变的准备,她将秘密的文件藏入了一个带有喜字的青花瓷坛,埋入地下,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当地的群众在挖菜地时才被发现。杨开慧的手稿是包扎以后塞进了墙缝。
 
  1930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惊闻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悲痛地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而后,托人辗转给杨家寄回了30块银元。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去世,毛泽东在唁函中嘱咐:“葬仪可以与杨开慧——我亲爱的夫人同穴。”再一次表达了对杨开慧的深切怀念。“我失骄杨君失柳”,“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杨开慧就义那天是1930年11月14日,家乡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将她的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我透过老旧的窗棂望出去,窗外是粗粗壮壮高扬而上的翠竹,一棵棵密密匝匝地生长在板仓的四周。
 
  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霞光从云缝中突泄而出,照在那些翠竹上,那翠竹便带有了一种红色的光影。
 
  厚重的大门打开了,我对着那个门拍照,一个女子从门里走出来,透视在了漫漫霞光中,恍惚间,我猛然听到了那个名字——霞姑。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