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晚上听着安静得不得了的大提琴曲Paganini:maurice gendrom,间隙之中听见十月的风在飞舞,以及南方秋天的夜晚里无比肃杀和凄戚的雨,手边的电话响起来,有着初中同学的问候,我温暖感动地不敢去接。常常在这种时候有时光飞回流转的错觉,心疼得让我想落泪。在短短的国庆假期回到家,此刻躺在两年前曾经无比厌恶的这张床上。我清晰的记得那些不眠又不醒的日子,像是一幅塞尚的油画,灰暗而斑斓,凌乱又优美,没有定义只有展示出来的伤口和甜蜜。在经历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之后,忽然感到自己以前对"离开"这个概念的误解有多么的盲目和荒谬。那个对家庭有着深刻误解和怨恨的孩子,那些光线明明灭灭的回忆中的风景,以及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都离我远去了。我开始学着去追悼它们,并试图为它们重新安葬一次,树一尊华丽的墓碑,以纪念我的一些失去。
在这个无比清冷的十月,我又看见我曾无比熟悉的,我家书房的天窗外的那块铅灰色天空,飘零的云朵,流泻的星辰,还有沉沉的黑夜。我想起我十五岁守着它们走过来的路途,如此颠簸。我知道我今天的妥协是建立在那些疼痛之上的,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勇敢,青春期特有的不安:前者决定不顾一切地去不顾一切,后者决定不顾一切地去顾及一切。我终有今天。当我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忽然抬起头,感到头发被风吹乱并深深地掩埋了我的眼睛,单薄的衣服丝丝透着寒冷,笑容开始悲凉并且含蓄……我站在了一个预知的终点和另一个不预知的起点上。疲惫的长跑永无终止,我们都是荆棘鸟,一生只停下来一次,那是死亡的时刻。 《青春无悔》里说,成长是憧憬与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 ------写在前面 (一) 很多很多个这样的晚上,晚春时节的夜晚里渐渐弥散开来的暗蓝色天光会随着很旧很旧的风迅速变浓。我在灯光煞白的教室里看书和做题,抬起头来眼睛会因为疲劳而出现幻影,那种一条一条的刺痛的影象,然后埋下头继续做,心里面什么也没有。 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每一天都时一模一样的。我记得刚进高中时,一个又高又漂亮的女孩儿对我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随后是她放肆的笑声。这句话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我脑海里一直没有忘记。 我已经离开家了。这个学校一到周末,所有的孩子都提着大包小包回家,他们的父母殷勤地为他们敞开本田车的门,拎过包牵上车。 我收拾好东西回寝室,安静地生活着,安静到有风的下午,我站在运动场的看台上眺望黑色栏杆之外的郊区,瘦而好动的男孩,小饭店写着错别字的招牌,垃圾车轰轰得碾过去。常常一直站到天色渐晚,天空中出现绝美的云霞,我才离去。风却一直留在那里,厮守着有时候我疼痛的记忆惊惶挤出的一滴眼泪,花朵一样摇曳着。 有本书上说,寂寞就是你有话想说的时候没有人听,有人听的时候你无话可说。 2003年,在秋风恰至的时候我在无尽惶惑之中进高二,文科。 同桌是个很不简单的孩子,曲和。年级里很有名,看了许多书,把自己的文字打成漂亮的印刷体,大本大本的放在身边,有着天真的笑容。还有许许多多的文科生,非常勤奋向上我看着都感到害怕。 我一无所有了。当我开始决定好好地找饭吃,我就放弃了所有的追逐。牺牲了很多自由去换取另一个自由,最终得不偿失的后果让我不堪一击,我既写不出让老师们可以不吝啬分数给予的高考八股,又写不出我期待的表达柔软而精致的文字,最终庸庸碌碌淡淡然然悲悲戚戚地被遗忘,我看着它们,心疼如刀割,泪水久落不下。 曲和是前卫少年杂志的记者,有大叠大叠的乐评杂志和大摞大摞的CD,写大篇大篇有意思的东西,看大本大本的哲学书比如那本不是人看的萨德的《存在与虚无》。我觉得我一无所有,我买不起那辆意大利产的概念车,买不到我想要找的电影《夜幕低垂》,我站在声色犬马火树银花宝马香车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在夜晚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看着店子橱窗里的一件很杰作的上衣,色泽华丽沉静一如我过去的年年岁岁,裁剪异常精彩,我看着1588的价码,望而却步的心情就像我初次面对感情时的胆怯。我买不起,得不到,如此而已。
站在还有两天就满十七岁的无名悲哀上,我感到我涂抹着悲剧色彩的生命被阴影吞噬,就像一部分少年,惶惑,并一再怀疑。 我开始现实。 我看着操场上那些高三的孩子因为不用穿校服而显得明媚张扬的样子,人人都是一张寂寞的脸。我觉得说出"我高三了"这话一定非常骄傲,但我还没有。我虽然已经安静地去一道一道地解数学题,听课时用钢笔行楷记笔记,下晚自习后伴着常常没有月亮的夜色轻轻回寝室。冲澡,上床,继续看书。听一张大提琴,然后入睡。生活得那样单纯,近乎局促刻板的平实具体。听着楼下有女生拨吉他得声音我可以突然觉得难过,那把音色响亮的吉他躺在柜子里,清晰的记得换和弦时左手和指板摩擦而生的极似哭泣的声音,像是一种控诉。妈妈周末打电话给我,要努力啊勤勤……我在电话这头用很温和的声音回答恩我会的妈妈你放心。但是抬起头被穿堂而过的疾风刺倒,并看见我的青春这条路的尽头有黑色的洪流提前汹涌而来,时光拉着我在这头迅速奔跑。这条路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我非常地难过。 曲和有着许多最近一期的旅游杂志,捧着它笑容天真地说我想去哪里哪里,我觉得看这种书比自虐还可怕,曲和也有同感。我刚刚能够心如止水,死寂。我不能像她那样桀骜地写东西,用漂亮的措辞非常优美地把中国教育剐得体无完肤痛快淋漓,然后愉快地写下"我们单薄地青春……"最后是漂亮地批语和同样漂亮的分数。我从小就只会写"李白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看着这些空洞无边的东西已经非常平静了。我的青春已经不再单薄,它已经厚重地踩过我抽身离开,剩下我紧紧拥抱着疼痛的理想。于是我宁愿只关心我得饭卡上还有多少余额,钱包里有几张票子还够不够我买张神州行来给SKY发短信。就像我对曲和说我太爱大提琴了我怕拉不好亵渎了它所以宁愿不拉,曲和说你丫有自知之明。 因为我们都如此轻易地走到了别人的光环和阴影的笼罩下,愚蠢地聒噪,还坚信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而我淡然地坚持以苍白的语言尽我所能刻画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敌对,以及内心深处库存已久的冷漠与希望,决绝与妥协。真实真实再真实。青春,我可爱的青春。 曲和写着长长的有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与感性的探讨,把所能认识的哲思渗透进去,表达人文关怀,在晚自习的时候拿给我看,写得很好是能得分的作文。我看了觉得难过也就是为自己难过。因为一再告诉自己看现实,看高考,看成绩,看排名,其余山崩地裂世界末日都与我无关,于是我曾有得澎湃的思想在不堪寂寞之中倏然消失,剩下我一个空壳,一个渐渐瘪下去的球,滚不动了。于一个孩子,这是最大的悲剧,一个真实的普遍的悲剧。个人的悲剧对历史不过是一行语焉不详的断句,时光白驹过隙,我们作为人类欲望这出壮阔的悲剧中没有野心的小人物,有理由对记录,对由词语构成的历史产生怀疑,但是毕竟无能为力 ( 二) 在我屈指可数的几篇还算写完了的东西之中,我总是重复不断地提到十五岁那年的离别。那是我心中完美的一道烙印,时时灼痛。 我记得以前张扬的日子。蜷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一天一天地看云,且听风吟。耳朵里塞着金属,或者你爱我我爱你的情歌,疯一样地写桌面文学,桌上墙上满是我的笔迹,为此赔了学校不少钱。还有和朋友传纸条。放学之后压马路,十分钟可以回家的路途我要走半个小时。那些昏黄的日日夜夜,我牵着靖的手走在日落的坡道上,与年轻的幻想相遇,询问快速流逝的光阴,心里无比平静地蔓延出忧伤,开满学校后面的山冈。荒芜的风把我包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