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子人格的相互认识

你有几个灵魂(全文在线阅读) >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子人格的相互认识 
  
  让不认识的子人格相互认识,这个过程有助于减少隔离,促进自知。 
  人和人之间没有交流,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流越多,感情越有机会产生。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交朋友受到了“邻近性”的影响:和同宿舍的人,我们比较容易成为朋友,和邻近宿舍的人也容易交朋友。但是互相住得很远,交朋友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原因很简单,就是住得近交流比较多。 
  一个人内部的子人格,互相“住”得都很近,都“住”在同一个身体中,实在是不能再近了,但是,由于心的内部存在隔离,有些子人格之间虽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至少也是交流很少,也就谈不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子人格之间的“不认识”,有的并不是有意隔离开的,只不过是“相互没有机会认识”。例如,一个子人格形成于七八岁,到12岁就不怎么出现了,而另一个子人格是25岁才产生的。这两个子人格之间没有机会认识。 
  让他们认识,是一种很有益的自我认识过程。他可以让25岁的自我了解童年的自己,知道自己现在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知道自己本质上存在什么样的特点。 
  有的子人格之间的隔离是主动形成的。 
  我接触的知识分子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知识分子和一般人相比,比较善于用理智和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而在运用理智的时候,我们需要暂时隔离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地思考。当我们隔离了自己的情绪后,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平静。这平静中有一种解脱。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了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的时候,隔离给我们的平静和解脱的感觉非常好。它使我们暂时逃避开了一切的烦恼。于是知识分子用隔离这个方法缓解烦恼,忘掉烦恼,逃避问题。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叫做“理智化”。这个方法虽然可以让我们暂时得到解脱,但是,它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常用这个方法,一个人慢慢就不会表达情绪了。一个很理智的子人格把其他有情绪的子人格隔离了。 
  这样的人会变得很枯燥无味,缺少感情,不敢爱也不敢恨。由于隔离,他的生命力也被隔离,于是他会变得无力和衰弱。 
  有的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归罪于理智本身,认为是理智使人衰弱。于是提倡对理智的反动,提倡一个率性的情感生活。宋明理学是强调理智的,在明末就有名士追求“性情”,甚至有人用放纵来反抗理智。西方启蒙主义是强调理智的,而20世纪就有放纵声色的福柯等人出现。 
  实际上,理智并没有错误,只不过被误用了。理智实际上一个两步的活动,第一步是通过隔离,让情绪不能干扰我们的冷静思考。如果不隔离,在情绪的惊涛巨浪中,很少有谁能有定力,能不被情绪干扰。思考实际上是一种对行为的小规模预习,用少量的心理能量。我们预习了如何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还需要把思维的结果用于实际生活。我们需要打破隔离,投入我们的情绪,带着理智的指导、思维的结果去体验和实现我们的人生。这时的我们,有了事先的准备,更容易应付情绪的困扰。 
  知识分子往往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做第二步,没有重新打破隔离,投入生命中。他们沉迷于“演习”的良好感觉,不愿意离开,他们也害怕在情绪中失败。这不是理智本身的错误,是应用者的错误。 
  我们让他们的子人格相互认识,就是打破他们的隔离,让他们重新接触情感和情绪,投入生活。这是有一点风险的,但是,隔离更危险,因为隔离会让人失去生命力,失去真正的生命,有风险的生活也总比不生活要好。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