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兹的遗憾与中国的商业机会
时间:2015-01-31 作者:王如晨 点击:次
微软有点老态,但比尔盖兹依然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看上去应该没啥遗憾。 但这个周三,他却在Reddit网站上说,非常遗憾,自己很笨,什么外语也不会,很羡慕扎克伯格。 “我觉得自己很笨,什么外语都不会……扎克伯格学了中文,还与中国学生进行了问与答,真是厉害。”他说,自己一直希望有时间学好一种语言,比如中文、法文、阿拉伯语。 他说自己高中时上过拉丁文与希腊文的课,拿过A,但只学了一些单词。后来觉得法文简单,在Duolingo上学过一段时间,没有坚持下去。 扎克伯格确实值得他羡慕。去年,他在中国北京大秀了中文,对着一帮学生侃侃而谈。去年,在国新办主任鲁炜前去美国访问Facebook时,他们用中文交流。这背后,他的华裔老婆应该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尔盖兹访问中国时,无论是与***主席见面,还是与巴菲特一通访问一家公司,他只会说英文,略显尴尬。 就像扎克伯格与中国官员套近乎,可能意在为FB铺路一样,比尔盖茨的遗憾,即便不是纯粹出于商业目的,也很难跳脱传达某种精神理念的用意。 过去几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外在关键场合秀那蹩脚的中文,往往只有“你好”之类,然后就是外语了。听多了,这种开场白就失去效应,还会留下刻意迎合印象,对于中文并非真正热衷。 但是,这一次,我从比尔盖茨的遗憾里,隐隐体会到有所不同。 要看到这是一个“去IOE”背景下的中国时代。微软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子,不那么灵光了。而后者市场明明在扩大。比尔盖茨与它的微软不敢错失未来的布局。 当IBM、英特尔相继与本地企业建立技术或资本合作后,我相信在XP等话题方面遭遇尴尬的微软,会有新的考量。盖茨说他要学中文,大概就是要为微软谋划在华生态。 而一个新的宏观趋势,确实也在要求比尔盖茨们重新审视中国市场。 过去,这里主要靠外资+出口的模式支撑发展,如今越来越强化内需与本地产业升级,强调对外与对内投资并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个代表处、开个厂、衙门朝南坐等生意上门、购买产品与方案的年代已过去了。 它们必须以更加亲近的方式落地布局。因为,随着互联网业的发展,一个O2O化的世界正逐步浮现。它不但要求跨国公司强化落地运营,还要有融入本地生活,链接人与服务的能力。而中国本来就是全球线下资源最丰富的关键市场。 这就要求外来者对于本地物质、制度外的思想、文化、民俗、宗教等精神层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建立更为稳定、健康、长效的生态。不通本地语言,指望没有主人翁精神的职业经理人,不太可能奏效。 而且,过去几年,许多跨国公司面临集体转型,日子已不如过去好过,本地优秀人才越来越侧重本土出色的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比尔盖茨这一次有关学习中文的表态,与过去乔布斯本人从不来中国等国家的表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与心态。我相信,倔强的苹果,终有一天也会有类似的情绪。事实上,库克过去一年多,多次来过中国,我不相信他与本地官员、产业界人士沟通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懂中文的吃力。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中国企业家对语言技能的推崇。马云10多岁就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在西湖边追着老外学习。阿里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国际名声,马云之所以成为全球瞩目的互联网英雄,与他的语言技能深有关联。张朝阳、李彦宏也都有留学经历,外语都很出色。就连那个土生土长的刘强东,过去一年也在苦学英语,去年IPO庆功会上,他坚持用宿迁英语致辞,引来阵阵叫好,给予外界一个坚韧、开放的形象。 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管理层大都具备语言技能。联想收购IBMPC业务后,杨元庆将家搬到美国,虽然后来又回来,但练就了一口美语。华为的职业经理,在多年全球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下,大都有语言技能。那个大嘴巴余承东都能飚出一口不标准但十分流利的口语。 我觉得,这集中传递了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家们一种集体的商业意志、开放精神。这与过去100多年中国遭受的屈辱史有关。仅会睁眼看世界、复制物质与制度文明根本不够,中国人必须深入了解海外国家的民族文化、思想、习俗等精神文明。否则只会假洋鬼子一样的人才,它可能能造就一个技术化的世界,但不会有多少文化的提升,甚至还可能相反。语言能力确实是中国崛起的微观要素之一。 当然,中国人学习外语,推广汉语的策略总有一点尴尬。 过去多年,中国大中小学课堂,英语教学几乎成了运动。这局面去年引发争议与警惕。官媒多次报道说,汉语口语夹杂英语,翻译文字缺少汉语味道,都是母语遭受污染现象。当几个老外在汉语水平考试中胜过本地学生后,官媒甚至发出了警告,说这是汉语危机。 我觉得这纯属杞人忧天。英语教学问题在于质量,不在于数量。我们缺乏英语使用的环境,为考试而学,不会有效果。同样,为考试而设置的汉语HSK题目,是一种侧重普通话的标准语言测试,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汉语。几个老外考试得了高分,不能认为他们的汉语多牛逼。中国人托福、GRE之类的考试,同样也很厉害,那又能怎样呢?人文世界的语言,与自然科学里的语言,即便是同样的文字符号,所隐含、承载的信息有很大不同。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言语世界,不在于僵化的标准语。 我算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语言专业的人。学校时,我的同学黄玮给我介绍过一个韩国美女留学生,做家教,当时她的博士论文是《现代汉语完句系统研究》,当时算热门的话题。她敢挑战,说明水平很高了。但是具体到口语语料的分析,她还是很弱,只能寻找本地学生支持。因为,论文里的语料,都是标准化的表达,不能代表真正的汉语。 就算海外牛逼的汉学家,比如颠覆了汉语语音学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他的《诗经》研究以及汉语的本质等著作中,也在口语、方言的语料分析中,闹过一些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