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不第——闲说
2014-03-08 本站原创 作者:云轩居士 点击:次
康熙初年,著名的大学问家、诗人施闰章赴任山东学道。于任上举行山东秀才考试,得以见到“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文采飞扬的蒲松龄,以其才学之盛,顺畅文章,虽不合规制,仍因才而点为山东秀才第一名,从而蒲氏声明远播。 而后,却屡试不第,46岁进廪生,72岁进贡生而得儒学训导候补之职,相当于候补中学副校长职位。后人多有感于老先生矢志文章,皓首功名,其志可感,其意有诚,精神可嘉,然生不逢时,在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的八股制度,捆束才情,终致多少志士,才子,终其一生无法登得庙堂,施展才华,经世济民。是为人间之憾事! 然一二小事,思想上不论,就细节笔者有不同语言也。 蒲松龄48岁时,参加考试,“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因为考试经验丰富,加上才华横溢,一时间写的得心应手,下笔千言,一不小心,越幅了。越幅直接的理解是写越界了,超出了篇幅限制,根据研究名家的解释是,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和书写规则有严格的规定,需按顺序书写,每页十二行,每行25字,不能越过某页,跳过书写下一页。隔了一页,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一个小的疏忽,又是三年空空的等待,功名之途又添坎坷。 科举取士,沿袭至清朝已经一千多年,其优劣积弊,暂不论之。科举考试是为选取士人为官,治理地方。相当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治理一方,署理田亩,税赋,民争诉讼,据清史记载,一个地方知县,每年的各种报告十几篇,地方大小事宜,均由其裁决处理。 政府的考试,自然要考虑工作需要,想想如果代表政府发出的告示,全部写成王勃那样的檄文,会是什么样子呢?政府的来往公文,必须等到才子们微醺之后,才思泉涌时,一挥而就,是否可以呀?如果加上米芾式的狂草,不易辨识,不要说外族入侵,军事频繁之时,就是平时户部统计钱粮、田亩、人丁,也恐怕不易落实。小则,影响百姓生活,大则可危及江山社稷,此等大事,焉能不查也! 一如当今之作文,文笔流畅,内容和谐重要,卷面也要整洁,字还是要写到格子里面的,写封信还是以让人看懂为第一要旨。 科举乃实用之策措,非为文学而设,以此求全责备,似乎不合常理。细节决定成败。如事实如此的话,不能以不得肆意才情,而觉得生不逢时,世道崩殂,未可信也。
诚然,蒲氏科举晚年及第,虽不免白璧微瑕,但在文学史上难掩其耀世光华,瑕不掩瑜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