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抄底中国股票市场是无稽之谈
时间:2014-01-18 作者:叶檀 点击:次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处于剧烈的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还是白酒等消费业、农业,全都在寻找新的空间。以出口主导的传统制造业如钢铁行业等,不仅受到国内产能过剩的影响,还遭受国外反倾销诉讼的夹击。而作为朝阳行业的食品行业,饱受有毒食品丑闻的打击,茅台等公司甚至还受到政府反腐败的重大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的预期是不明确的,即使总体处于上行趋势,但没有人知道转型会有多长,转型时期所受到的外部信用、货币、贸易摩擦等冲击有多大。当下。只有不明确的预期是明确的,除非拥有确切的公司信息,否则,没有一个机构敢于长期做多,这从高盛等公司抛售中国银行股票就可见一斑。虽然高盛等机构频频唱多中国经济,但行动上选择在高位抛售了中国金融机构的股票,以免除未来利率市场化、坏帐增加等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源于政策。中国股票市场价格高低取决于境内主政者,大型公司的赢利、板块是否上升,在很多时候取决于政策。政策传闻略有风吹草动,如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等,就能够导致金融与房地产板块大幅下行。从2012年11月开始,货币略有放松,房地产价格普遍提升,引发了一轮股票市场的短期行情。 中国政策的快调微调将是常态,货币政策不可能延续此前十年的大规模扩张,对房地产与地方债务保持足够的警惕,当释放的货币进入虚拟市场,导致期货、房地产等交易量急升,政府就将撤出货币进行降温。结构转型期的政策非常敏感,一味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 另一个不确定性有关于信用。体验过中概股过山车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信用保持着足够的警惕,无论是在次贷危机中做空大赚其钱的保尔森,还是基金之神安东尼波顿,在涉及中国上市公司时折戟沉沙的原因,就是上市公司的财务黑洞,这还是在美、加、香港地区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旦转战A股,这些境外投资者将为信用黑洞付出怎样的代价?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境外资金的投资是慎重的,在二次市场的收获比不过国内的股神。亚太地区的基金主要是为了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而其他基金多进行多空对冲。 金融监管部门快速推进人民币、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证监会去年批准72家QFII,截至去年年底,共有169家QFII机构累计获得374.43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称,未来QFII额度将扩充十倍,但QFII真正投入市场的资金还不到一半,去年境外资金流入新兴市场主要集中在债市,而非股市。 从去年11月底以来,国际资金流向出现由债到股的明显转变趋势,今年情况会怎么样,取决于境外资金对经济增速与通胀的预期,所谓的资金从债到股的大逆转并非股市新时代的开启,而是短期预期改变后多空的变化,与索罗斯去年抛黄金、抛日元没有多大区别。 值得关注的是,境外资金擅用对冲手段,利用股指期货做空中国股市锁定风险。2006年,新加坡交易所抢先推出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在新加坡、美国可以轻易地使用做空中国股市,以锁定风险。2012年2月,美国投资者可在美境内直接交易FTSE(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合同及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亚洲APEX50指数期货合同。在内地与香港同时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利用香港市场做空个股也是一个选择,当市场波动时,交易量随之活跃。这从安硕A50ETF基金的活跃度可以得知,从2011年11月以来开始上升,到今年1月处于高位整理阶段。 外资的对冲手段又将增加一个渠道。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1月25日,“相关渠道”向多家媒体透露消息称,数家QFII的股指期货开户申请获得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批复,有望于近期入市参与交易。汇丰、瑞银等多家机构将率先入市交易,虽然交易性质是“套保”,但对于境外资金而言,显然是一大利好。 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迎来对冲阶段,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套保意识,将在越来越剧烈的震荡中无所适从。境外资金早就同步在境内外进行对空对冲,对冲手段已成为常态。认为中国股票市场还像以往一样,不是高就是低,低位就能抄底,这样的思维,太落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