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宫戏的火热,“您吉祥”、“皇上吉祥”、“王爷吉祥”等词汇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大抵上只要有清宫戏,就有“吉祥”这个词汇。让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吉祥”这是清代,特别是清代宫廷以及旗人请安时候的用语,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这种对“您吉祥”的错误使用,可能来自最早的清宫戏。笔者对于清宫戏不是十分了解,仅就目前的资料来看,70年代的清宫戏便已经大量使用“您吉祥”、“太后吉祥”等词汇,到了《还珠格格》、《甄嬛传》等近来的清宫戏里则被大量渲染。如果之前的清宫戏还有对于这个词汇的使用,欢迎大家共同指出并讨论。
那么为什么清宫戏里会出现“您吉祥”这个词汇呢?我们先从这个口语的词源说起。
70年代李翰祥的电影《倾国倾城》里,就有太监和大臣之间互道吉祥的场景,故宫的专家朱家溍曾在文章里对“道吉祥”这种语言进行过纠正——
他主动进来奏事,一进门先跪安说:“奴才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不是什么“老佛爷吉祥”一类的话……道“吉祥”这种问候方式,是太监们彼此之间见面互相问候时说的话。太监在帝后面前没有这种规矩,见大臣们也没有这种规矩。只有内务府一些低级官员有的染上这种习气,见了有地位的太监表示是自己人,问候一声“某某老爷吉祥”。在那个社会,有不少语言很讲究分寸,是有区别的。
——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为影片《倾国倾城》订正史实”一文,P515
文中明确表示了几点:
1.吉祥这个词汇是太监之间的问候语。
2.太监对帝后,太监对大臣,大臣对帝后,均不适用这个问候语。
3.只有内务府的低级官员跟太监来往时用这个词汇。
对于这个规矩,微博上很多喜欢宫廷史的朋友都进行过重申,而究竟为什么太监要互道“吉祥”,却很少有人提及。
最近翻看定王府的少二爷恒兰的文章,恒兰是乾隆帝长子永璜的后裔,敏达贝勒毓朗的侄子,他自幼长在定王府内,曾经与定府太监朝夕相处,将自己从太监那里听闻的内容记录下来,写成了《清廷太监杂记》一文。其中提到——
被阉人手术后,当日说话声音立变,3天则胡须、腋毛逐渐脱落,7天精道便可封固,12天撤去笔管,15天创口平复,21天便可下地,下地这天称之为“出劫成道”,是被阉人最可纪念的喜庆日子。这天“刀儿匠”和被阉者家属互相贺喜,请被阉人吃“炖肉面”。过了这天,倘若在遇有喜事,对太监祝贺时不准说“给您贺喜”或“您大喜了”,只准说“xx您吉祥”,如果说出“大喜”一类的话,则认为是对太监的嘲讽。因之太监平日最忌对他们说“大喜”二字。
——恒如馨《清廷太监杂记》
由此我们便知,由于太监视阉后下地的一天为“大喜”之日,故而对于“大喜”一词尤为忌讳,对于“您大喜”、“给您贺喜”这种词汇就更加忌讳,从而形成了“您吉祥”这种表达方式。顺便提及,在某些清代贵族的书面记录中,我们可以见到其写明“请某某安,问吉祥”这种记录,但是这里的“吉祥”,并不是真正的说出来,而是在请安时“说吉祥话”的一种省略。
当然,到了晚清民国时期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如端康皇贵妃(瑾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在后来回忆其幼年进宫会见瑾妃的时候写道——
见到瑾妃,我赶忙上前一步,垂手直立叫一声“亲爸爸”(橘注:亲爸爸即晚清旗人世家对“姑爸”一词的转称),然后行叩拜礼。在行礼时嘴里还要不住的叨念着“亲爸爸吉祥”、“亲爸爸万事如意”等吉利话。
——唐海炘《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
唐海炘进宫已是民国时期,这里多少可以看出唐海炘对于“吉祥”一词的使用迹象,应该是受到了太监的影响,很可能是在进宫的时候被周围太监影响或教导所致,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吉祥”只是其口中请安吉祥话的一种。
综上所述,个人怀疑清宫戏里大量出现“您吉祥”这种词汇,可能是由于最早的清宫戏导演,其宫中的信息大多是通过采访过一些清宫老太监而得来的缘故,特别是清宫太监有很多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留下了很多口述资料,可能这些资料里的请安方式直接被清宫戏的导演或者礼仪指导认为是通用的方式,而直接采用。
那么,清代人,特别是清代旗人之间如何请安?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除去正式的行礼如三跪九叩、一跪三叩(女性有所谓扶翅礼的变化)等不提,清代旗人请安,有跪安(俗称“双腿儿安”)和打千(俗称“单腿儿安”)之分,而女打千也被后来人称为“蹲安”或者“蹲礼”。但是无论动作如何,其口中的称呼都是相似的。
满语场合下,一般请安的语言为:“某某de elhe baimbi”,同时也用在请安折上,直译即“向某某请安”。同时也可以用一些特殊词汇,如“enduringge ejen i tumen elhe be baimbi”,即“请圣主万安”。
清中后期则汉语场合较多,不过和满语场合一样,基本都是“请某某的安”这个套路。
如皇帝召见大臣,大臣进殿跪安,边跪安边称:“臣/奴才某某某,恭请皇上圣安”。之后跪安完毕起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