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成一个你恨的人(3)
时间:2013-05-24 作者:端木赐香 点击:次
关于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当时的中国,正是新旧思想激烈交锋期,所谓的前途从客观上是个不确定的概念,从主观上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就拿许广平与杨荫榆来讲,既同是妇女解放的先驱性人物,又同时是新旧夹缝中的矛盾型人物。许广平呢,在天津读书就俨然社会革命家了,但后来却做了鲁迅的二夫人,相当于古时的妾,人情伦理及道德法律上,存有诸多探讨的空间。
(图注:爱他就不要在乎名分,鲁迅与许广平。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杨荫榆呢,此后被鲁迅骂得狗血喷头,臭名远扬,在整个社会的激进情绪及国共两党对于学生运动及舆论的操控下,被迫辞职,回家乡任教。最后因抗议日军侵略行为而被日军杀害,走完了其悲剧性的一生。 回过头来我们看学潮。许广平写信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北京各界人士决定在中央公园举行公祭。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前往参加,但为杨荫榆所拒。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讲,校长不叫干啥,偏要干啥;如果听话,就是反动落后无疑。所以学生不但参加了公祭,还公推身为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向杨荫榆提出关于要求她立即去职的决定,“驱杨运动”升级。 现在的学生若知道,民国时几个学生出面一忽悠,就可以开除校长,他们会多么的神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时代? (待续) [参考文献] [1]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鲁迅与许广平往来书信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2]许广平:《许广平文集·第二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八十三年版; [4]许广平:《许广平文集·第一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