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认真分析为什么我如此讨厌这部电影(4)
2023-07-16 网友提供 作者:crascopy 点击:次
PART 3.5 · 尴尬的高适
本来不太想写这一部分的,看起来太吹毛求疵,也没什么太多的话可以写,毕竟高适确实是这摊灾难中一个相对来说正常,甚至是充当了“解腻食品”的这么一个存在。毕竟在这么一个廉价的影像世界的塑造中,有一个客观冷静,甚至是略带批判的叙述视角,实在是显得久违地正常了。但其实就连这个批判的视角其实也是虚假的——试问高适在这部影片里旁白的“审视”视角是起什么作用的?只要看了电影的观众都知道答案:用半个局外人的眼光观察盛唐之下的暗潮涌动,以及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由盛转衰。这本来是一个再经典不过的叙事了,哪怕老老实实地就按照这个风格拍到尾都没事。然而,随着最后的大捷,电影突兀地转折到了一个积极向上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基调上,从故事上讲当然能说得通。可是一个几乎延续了两个多小时的“由盛转衰”基调在结尾时突然又跟着主角们春风得意起来,突兀至极。其中唯一的铺垫竟然还是通过回忆杀暗示了高适在战争用的计策是从与李白的旧日相扑之争中学来的,其雷人程度已经不能言喻。跳出故事本身,高适这个角色在回忆杀外的“现在”或者说“守城时间线”的剧情在最后十分钟前基本是完全停滞的,也就是说他几乎纯粹作为一个客观冷静的叙述者贯穿全片。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最后的战争立马又把他拖进剧情,还是剧情的高潮部分中去。一部电影的叙述视角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如果叙述者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都拍不清楚的话,那建立在两个(“现在”和回忆杀)叙事层上的故事也无疑是空中楼阁了。 (提到由盛转衰顺便说一句,李白说“我感觉安禄山要反”那一段简直是年度搞笑片段,雷得我焦头烂额。合着不但要玩漫威的认人游戏,还要认事件是吧,真就所有知名文化符号无脑堆一起呗。) PART 4 · 最后的话好题材不代表好电影,把各种前人写的好作品堆在一起不能沾到它们一丝一毫的光,反而会把这些经典用得廉价无比。如果极致的刻奇就是情怀,如果这样的情怀就能让观众买单,那我也是无话可说。事实上,就如我前文所讲,只要基调找准了,再荒唐的情节也可以被合理化——试问仅从文本层面评判荒唐,但成品风格独树一帜的好作难道不多吗?最怕的就是明明带着滤镜,还要假装自己没有戴。明明国学功力不够深厚,还要强行假装自己忠于文化忠于历史。《长安三万里》和许多金玉在外,败絮其中的电影一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在拍什么有点X数。
本文直接复制自个人微信公众号:不正经的正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