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变迁
2023-06-30 网友提供 作者:慕尧 点击:次
《淮南子》有“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吕氏春秋·勿躬篇》载:“伯益作井。”据此来看,井的发明者是伯益。凿井技术的发明,改变了我国古代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威胁之苦的历史,开拓了北方平原地区的农耕文化。
《易·井》云:“改邑不改井。”古制八家为井,是故井又引申为家乡。成语背井离乡便由此生成。“井”,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脚步,其功用逐渐为地下管道所替代,且呈消亡之趋势。关于“井”,文化积淀丰厚,难以全叙。 怀远县常坟中学自一九五八年建校以来,校园内先后开凿了两眼井:第一眼井位于现在的学校食堂院内,它为圆柱形,直径一点五米,深十五米,井壁用毛石砌成,当时,它地标性地成为常坟地区淮河水文观测点和高程点;第二眼井是一九七九年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后,随学校食堂搬迁而开凿的,井凿成后,淮河水文观测点和高程点随即由第一眼井移入此井。这眼井也为圆柱形,直径两米,深十五米,和第一眼井一样,井壁以毛石砌之,井口以钢筋混凝土预制的三眼板覆盖,故称三眼井。三眼井水质清洌,入口甘甜。雨水充沛的年份,井水距地面不足两米。 自一九七九年始,三眼井一直默默地为常坟中学师生员工提供生活用水和为常坟地区提供水文观测服务,直到一九九九年自来水引进常坟中学。二〇〇五年,学校再一次布局调整,食堂迁址。二〇〇六年,建四号楼,三眼井在时任校长常多庚的建议下得以保留。二〇一三年春,在许多校友的建议下,常坟中学作为文化遗迹进行修缮,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在人们俗称的“老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曾为中原农耕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井,从人们生活中退出,这是必然。老井也不例外。也许,今天常坟中学读书的学生未曾见过老井的模样,但二〇〇六年以前从常坟中学走出去的学子,他们回到母校,第一眼想要看到的,便是这普普通通却让他们魂牵梦绕的井,因为老井曾伴着他们度过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成为他们通向成功的脉根。遗憾的是第一眼井,虽未填实,则封存屋下,难以观之;老井,经过修缮,全貌不可见,现在已成为概念井。 老井的存在,留住了常中学子的念想,成全了他们的梦。这眼普通的老井,不仅滋润了无数常中学子,也见证了常坟中学那一段历史。时光荏苒,封存的老井依然在静静地诉说着它那简单而神奇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