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如有节,恬淡享天年(9)
时间:2023-06-28 作者:春之霖|小慈 点击:次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对身体有害,我们不能身体稍有不适就如临大敌,除这而后快,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它、利用它。 身体要康复,光治不养不管用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同疾病的人吃同样的药,做同样的治疗,有的病人康复了,有的病人却不能康复;有的病人好得快,有的病人好得慢。这其中的秘密就是每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同,方式不同。一种人侧重于“养”,他们一定会获得健康;一种人只知道“治”,他们很难获得健康。 所谓“治”,就是利用医术和药物对病人的身体或身体里存在的细菌病毒进行攻击,从而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所谓“养”则是不对疾病进行攻击,而是强化饮食、睡眠、运动、环境等生活性的手段,让身体的体质得到好转,器官功能得到修复,免疫能力得到提升。重新强大的身体免疫系统对病毒进行攻击,最后达到自我康复的目的。 科学越来越发展,医疗水平越来越高超,可是我们的疾病并没有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原因就是人们只重视“治”而忽视了“养”。无数的事实证明,决定身体健康的根本不是治疗,而是养生,养生成了人类疾病康复的决定因素。 养生是用保健的办法来修复身体受损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最后达到康复的目的。运用养生的方式就会让身体越来越健康,寿命越来越接近人的自然寿命。治是治标,养是治本。人体好像一棵树,树有许多数不清的树枝和树叶,树枝枯了,树叶黄了,就好像人得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疾病。治疗就是对这些树枝和树叶撒些水,或者干脆用塑料的枝和叶来代替;养生是改变生活方式,不管树枝和树叶,而是对树根浇水施肥。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枯了的枝、黄了的叶又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病、外伤、细菌传染等;养生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者说针对那些因为身体素质下降而形成的疾病。治疗所依靠的对象是药物、手术、医术;而养生依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所不能的免疫系统。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很多药物有毒副作用,而手术则是对身体进行切割甚至切除;养生则没有任何危险,安全可靠,因为养生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我们要用养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才是健康的王道。 与疾病和平共处,带病照样可延年 医学发展至今,还远不能使所有的人与顽症痼疾“一刀两断”,仍有许多疾病人类无法根治。事实上,绝对健康的人也很少,一位医师就说:“几乎每个40岁以上的人,我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出至少四种病。”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但是现代人在40多岁就去世的还只是少数。 在临床医疗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得了癌症,医生已经下了定论,说他最多只剩几个月的寿命。多数人知道这个消息便痛不欲生,每天精神委靡,非常消极,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比医生说的还要短。但是也有的人不这样,而是想:反正就剩那么几个月,我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我享受享受了,于是,该吃吃,该喝喝,还到处游山玩水。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都会长一点,还有的甚至复查的时候病就好了,不但没有印证医生的预言,反而优哉游哉地活到了七八十岁。这一现象被称为“医疗史上的奇迹”。在中医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迹,正是中医养生中的“带病延年”。 “带病延年”一语,古已有之,系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之言,出于《王孟英医案》。书中认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难治愈,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带病延年”救助患者。今天,这句话可以被我们推而广之,作为正确对待疾病态度的典型代表。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为什么带病也可以长寿呢? 首先,带病者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弱点,因此奉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经常学习养生知识,善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比如做健身锻炼,他们不会像健康者那样自恃强壮而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进行适当的锻炼。又如饮食调养,带病者因没有“本钱”放纵自己,常吃得谨慎、科学,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地胡吃海塞,因而不会导致体内垃圾堆积、脂肪过剩。带病延年者胜在时有远虑,对于身体,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长期坚持下来,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为“整取”的长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