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里的“中庸”之道
时间:2023-06-25 作者:春之霖|小慈 点击:次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全文在线阅读) > 《本草纲目》里的“中庸”之道 ——阴阳平衡最稳妥 第一节 平衡阴阳,浇灭身体的“邪火” 人体内有小阴阳,保持平衡别失调 阴阳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阴阳观。《本草纲目》也遵循“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学说,对于所辑录的本草,阐明了阴阳与物种、形体、气味、脏腑的关系,以及与四时气候、地理方位的关系。 人生病的原因,就是因为身体阴阳失调,出现“不通”、“不和”的情况,而治病养生就必须调和阴阳。《本草纲目》记述,用药必须顺四时阴阳之律。如春天万物化生,阳气向上,就要用辛温之品助气;夏日燥热,就用甘苦辛热之物,以顺成化之气;秋气肃杀,应以酸温之药,以合阳下之气;冬天消沉,得取苦寒之类,以符阴沉之气。这就是《本草纲目》的阴阳观,这也是对我国古代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中医认为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体有阴阳之分,疾病同样有阴阳之分,阴性疾病和阳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防治也应该有所不同。 阴性疾病发病慢,治疗也比较慢,需要经过长期的调理才能痊愈。这种病主要由寒气引起,而寒气主要是从腰腿以下侵入人体,人在受到寒气侵袭的时候,就会肢体蜷缩、禁锢以及手脚僵硬、伸屈不畅。 根据阴性疾病的起因,其预防应着眼于保暖,尤其是脚部。从现代医学来看,天冷时,人的胃肠消化功能就会比较脆弱,因此一些原来就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症状会变得多发且更加严重。即使是以前没有肠胃疾病的人,这个时候也很容易免疫力低下,出现胃痛,或者腰部受凉,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所以,预防阴性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然后用手指搓揉脚跟、脚掌、脚趾和脚背。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或者关节炎患者,还可以在睡觉时将脚垫高,以改善血液循环。阳性疾病与阴性疾病恰恰相反,阳性疾病往往属于急性病,发病快,治愈也比较快。这种病主要由热气引起,而热气多是通过人体上半部侵入人体的,表现为肢体舒张、肿胀、活动迟缓、筋骨不适等症状。所以,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头部降温,保持头部的清醒。特别是高温天气运动劳作后,头部血管扩张,一定不要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会引发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出现头晕、眼黑、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颅内大出血。所以,应该“以热治热”,及时用热毛巾擦汗促进皮肤透气。 人体就像自然界,无论体内阴气过盛还是阳气过盛,都会导致疾病,所以要想健康,阴阳调和就非常重要。应该把人体的阴阳调和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坚持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百病。 干、红、肿、热、痛——上火的五大病源 嘴里长泡、口腔溃疡、牙疼、牙龈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所有的这些都是现代人常遇到的问题,而这些也都是上火的表现症状。 “火”是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上火的具体表现一般在头面部居多,比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实际上中医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是有联系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认为,凡动皆属火,火内阴而外阳,且有君、相之分,君火寄位于心,相火寄位于命门、肝、胆、三焦诸脏,人体阴精在发病过程中,极易亏损,各类因素均易致相火妄动,耗伤阴精,情志、色欲、饮食过度,都易激起脏腑之火,煎熬真阴,阴损则易伤元气而致病。 上火,在内暗伤阴精,于外表现出各种症状,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而火又分虚实。 虚火指的是人体阴液的不足,阳相对于偏盛,表现出来的症状一般是:低热、盗汗、小便颜色清、大便稀软、舌苔发白,治疗时要用补法。实火指的是阳盛体征,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如果阴是正常的而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具体表现症状为:高烧、大汗、口渴爱喝冷饮、口臭、舌苔发红、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大便干结等。实火的治疗要用清热、降火的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