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心理学(2)



    木桶效应

    一个木桶,里面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低的那块木板。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若想取得最佳的绩效,就必须要使每一个人都均衡发展,不要只培养那些优秀的人才,而忽视了最低的那块木板。同样,对于个人而言,想要让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就一定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要让自己有些方面很优秀,有些方面却很落后,这样天长日久,也会陷入木桶效应的误区而被掣肘。

    毛毛虫效应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远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圈子,连续七天七夜后,终于筋疲力尽而饿死。

    法布尔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应该很快就会停止这毫无意义的绕圈,转向旁边的食物。然而,毛毛虫却因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白白付出了生命。后来,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习惯于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人称为“跟随者”,把跟随带来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在自然界中,其实不只是毛毛虫这样,许多更高级的生物身上,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鲦鱼,它们因个体弱小而群居生活,所有的弱小者都跟随群体中最强大的鲦鱼活动,即使它们的首领因某些原因而失去了自制力,行动发生紊乱,其他鲦鱼也一样盲目追随,进而遭遇和它们首领相同的悲惨命运。

    毛毛虫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便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沉湎于坏习惯中难以自拔,因循守旧不思创新进取等,都是毛毛虫效应在起作用。

    鲶鱼效应

    在挪威,沙丁鱼是人们的挚爱,因此沙丁鱼非常畅销,尤其是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往往能比那些死鱼卖上多好几倍的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大多在路途中就已经死了。为了能使它们活着到达码头,渔民们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

    后来,人们发现将一条鲶鱼放进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原来,由于鲶鱼对周围环境很敏感,把它装入鱼槽后,它会不安地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个紧张的四处游动的家伙后,也会不安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抵达码头了。

    后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激发群体中其他个体的竞争意识,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其效率。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也是企业领导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个效应有两个好处:一是企业因此增加了新的活力;二是刺激那些老的员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不要盲目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优势。

    晕轮效应

    这一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在对人知觉的时候,人们常常喜欢从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像月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扩散出全部好或坏的整体印象,就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环是月亮光的扩大化或泛化一样。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或较坏的评价。这就是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会影响人际知觉,从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感。例如,当你已经得知某个人具有某种突出的优点时,你就很可能会认为他其他方面也都很好,如此这般,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更多好的品质;相反,倘若你已经指出这个人有着某种突出的缺点,那么,你就很可能会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不好,于是,这个人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

    我们常说的“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就是晕轮效应作用的结果。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