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壳:被温柔以待,才能破壳而出
2023-06-02 网友提供 作者:李煜玮 点击:次
电影《温柔壳》观后感——李煜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科普作者、UM心理认证讲师)
《被温柔以待,才能破壳而出》——电影《温柔壳》观后感 昨天观看了《温柔壳》,这部在一月横扫了“平遥”的电影,也在昨晚横扫了我和Tina姐及现场诸多朋友的心结尾时,导演王沐,制片人万颖及电影配乐B6老师还在大荧幕上和现场观众连线,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和电影有关的故事。 初看主演名字及电影名字,会以为这是一部单纯浪漫的爱情电影。但是实际的观影体验,却看出了纪实色彩。对于男女主人公,这两个分别被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困扰的年轻人,电影的讲述极具真实质感,爱情是暖的、柔滑的、生机盎然的,患病是冷的、粗砺的,无力残酷的。 而当两个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年轻人相爱之时,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不亚于要在戈壁荒漠里种出玫瑰。没有天降雨水的支持,还常有生活中的狂风雷霆,他们只有以血肉做养分,以躯体为墙,紧紧依靠彼此,扛住生活抛出的每一个挑战和磨难,才能守护这份爱意和生机。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想说编剧/导演王沐的故事写的真的非常好。演员王子文、尹昉在片中呈现的抑郁症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状态,以及他们可能遭遇的情境亦都非常真实。 比如片头尹昉的一个肌肉紧绷的体态以及过度警觉的眼神亮相,就已经将一个受着心理折磨的人的形象呈现给了观众。片中人物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轨迹既有代表性,故事线也很完整,可以称得上是非常立体有力的科普,因此片尾曲响起之时,我的心里已经生成了一张推荐清单,不管是不是心理工作者,我印象中的许多朋友或许都会因自身的某种体验,而与这部电影产生深深共鸣。 我概括了三个重点,来表达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和触动。 一、病人与人 很多人一旦生病,就仿佛自动失去了人的属性与人的权力。 女主角觉晓,年幼时失去母亲,母亲没有死,却不知所踪。她的每一份工作都做不长,一旦拿到工资,她第一件事就是拿着钱跑去某处,找她的妈妈。 我们无从想象这个过程中她经受过多少挫败和绝望,总之,最后她因为抑郁症和试图割腕自杀,出现在精神病院里。 她的抚养人小姨来院里看她,和她谈到寻母之事,小姨崩溃怒斥:“你妈她根本不想要你。”“我养了你,我有错吗?”……觉晓的眼皮颤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把刀直插她心脏。 对于一个莫名失去母亲,失去家的女孩,寻找她的母亲,难道不是作为孩子而言再本能不过的一件事吗? 但她是个病人。她不该妄想,她被本不是母亲的亲戚抚养照顾,似乎也天然的就失去了爱着失踪母亲的资格,更没有了寻找母亲的权利。代入想一下,就知道这种禁止有多残忍。 男主角戴春,在觉晓有了孩子,兴奋的和弟弟戴河讲述时,却被戴河戳着头质问:“你在想什么啊?你俩都有病,怎么养孩子?” 仿佛曾经生过病,就再也和正常人无缘了,所有的七情六欲都应该自然枯萎,应该缩着脖子,不制造麻烦,在寂静无声中过完余生。 毫无疑问,无论是否有意,这是一种对心理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却又如此常见。 可残酷不会因为重复和常见,就变得不残酷了。 当一个人生了心理精神方面的病,他就被剥夺了生而为人的许多权利。周围人这么认为,有时病人们也无奈认同了这种规则,将自己看作“没资格”的人。 可是疾病离我们并没有这么远。每个健康人都有患各种病的风险。心理疾病尤其是。未知的突发状况,重大创伤,可以一夕之间摧毁一个人曾经构建良好的人格结构。心理疾病和健康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而是一个连续谱,谁都可能在未知之祸的撞击下,滑向生病的那一端。 我们需要意识到,病人首先是人,病只是人的一部分,某种阶段性的状态,人的存在本身,比疾病的范围要大的多。疾病之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欲望,还有其他的爱与怕,苦与乐。但是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生病,这个病越复杂越难缠,周围的人就越容易只看见病,而看不见人。当一个人的所有的一切都要以疾病为中心做选择时,他便不是与病共存,或者带病生存,而是成为了疾病的仆人。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曾经写道:“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到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中一个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则属于疾病王国。” 当疾病还带有着道德审判的属性时,它将缔造一个冷酷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病人与健康人的共同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