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智慧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老子》64个人生智慧(全文在线阅读) > 智慧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析】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由天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

    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即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

    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仁智互见,在《道德经》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既然文明时代是一个充满私心和欲望的时代,那么,所有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就无法彻底摆脱私的纠缠。孔子可以在他生活的500多年前找到文、武、周公、比干、伯夷、叔齐、泰伯这样一些符合儒家道德行为标准的圣人,老子却在三代以来王朝的芸芸众生中寻找不出一个没有私心的道家理想人格的代表人物,他只能相当含混地提出一个圣人名词。那么,什么是圣人们的生活境界?

    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就是主动地退后,在涉及了利益争夺的场合,圣人能够通过谦让而被大众奉为首领(即为大众奉为行为楷模或举为带路人);“外”就是主动地置身于竞争角逐场之外,圣人通过远离人类欲望所追逐的场合而使自己的生命获得安全。

    事实上,“后”与“外”并不是两种高深的精神修养境界,只不过是两种行事的高明策略罢了,老子说的圣人亦不是根本泯除了私心的完人,他们不过是以一种无私的行为方式来达成最大的私愿。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正是老子所一贯提倡的以退为进策略的自然演进。

    老子之后,老子学说的继承者们,把老子关于私的论述进一步发扬光大,力图使自己的身体彻底脱离于滚滚红尘之外,以达成身体与天地的混同,这是个人成就的大私。至于主动放弃自己在名利场中的所有追求,退隐于名山秀水、洞穴岩壑之中去呼吸吐纳,则变成了个人修行正果的小私。

    关尹子说:“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关尹子·达生篇》)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