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3)
时间:2023-05-16 作者:张瑞 点击:次
人们看重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地区、单位之间的关系,需要交流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家过日子、邻里关系,不也需要费些心思,不断地修补吗?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量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他用相对论的学说,阐述了世间事物的运动规律,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他不仅用平易的语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品,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说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恐怕有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摇头,不同意这种观点。但是他接下去说清了和自己生存“有关系的”和“不认识的”两种人,实际都是和自己“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让人感受到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与自然。这时无论是谁,只要有良知怕不会不同意他的观点了。 应特别注意“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这句话,这时他的思想和人品像一把很有重量的锤子敲击人的思想和灵魂,使人受到震颤,倘都能认识到“人是为别人而生存”这个道理,提醒自己为别人多做点事情,使其活得更好一些,使世界充满和平与友爱,这自然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不知怎么回事,现实恰恰相反,据说也是为了生存,因而产生了彼此防备、相互斗争之类的丑事,更有人为了罪恶的目的,制造猜忌、纠纷、阴谋、杀戮、战争,这些在世界的范围内和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时候,有些地方,人类与生俱有的“人能群”的本性被扭曲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被破坏了。 人都有挫折、痛苦、被伤害的时候,如果让这些痛苦经验时时啃噬着自己的灵和肉,牙眼相加,把自己受过的痛苦加之于无辜者身上,剑拔弩张,使报复延续下去,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其实,认真思索,人类需要的是“对话”,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求同存异,完全不需要“对抗”。 总之,不论在什么范围内、什么性质的人际环境中,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要义,离不开思想引导;即人们称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东西,在修养和心态的层面当然要做到宠辱不惊,心理上的理智和清明,外化为行为,成为众人的行动,就会出现健康友爱的人文环境。 当人之间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及一些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不一定是政治或者什么严肃的原则问题,也有一些是错乱的心理程序,失去了宠辱不惊的心态,便引导出错误的行为,使人误入陷阱,引发出人事关系的危机。 没有是非曲直的家庭琐碎,骨肉亲情,也会酿成分裂和仇恨,毕竟是特殊的情况,大多数的家庭,无论是几世而居的大家庭,还是小提琴二重奏般新婚燕尔的小家庭,洋溢的都是浓浓的温馨、关切和爱心,体现着生活和人生的美好,弥久不变。 家庭也好,社会也好,是人的生存环境,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影响人,造就人。一个好的生存空间,和谐、友爱、关怀,多些理解和谦让,多些宽松,会减少不必要的负载和戒备,特别是心灵的负载减轻了,灵性得到解放,创造性、感情、潜在的能力便会发挥出来。对于野蛮、愚昧、偏执和无端的挑衅,环境的陶冶和消融,要比压抑和扭曲的效果好。 因此,凡是智者贤人,解决危机,总是审时度势,见机而行,避免损失,争取最大的效益。 古人说,交绝不出恶声。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是的,人相处,或因情趣,或因利益冲突,或因其他什么原因,绝交不再往来,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关系恶化到了极处,不是戒备或少有往来,而是绝断往来。可贵的是即或如此,也“不出恶声”。简单粗暴,意气用事,把愤恨不满倾泼给对方于事何补呢?相反,讲究方法和策略,不失风度,“不出恶声”,这至少是留了一个修补的余地,一旦有了变化,回过头来有路可走。 人总是希望搞好各方面关系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不要只看眼前,意气用事,图一时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