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虚伪的承诺【盟约观后感】

  上一次看盖·里奇的电影还是《绅士们》,多线叙事加上密集的台词让电影显得极为风格化,盖·里奇是个会玩的导演。《绅士们》延续了《两杆大烟枪》的风格。

虚伪的承诺【盟约观后感】

  盖·里奇在新片《盟约》中的风格化收敛了很多,这是一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反恐战争大片,题材的严肃性压缩了盖·里奇挥洒自由的界限,迫使他不能像个摇滚明星一样,在舞台上(利用影像)疯狂。

  于是,《盟约》的整体观感很平稳:线性叙事、镜头调度克制、台词密度大幅降低,人物刻画的力度也集中在两位主角上,片中原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成了背景板,盖里奇对一众配角做了“平均主义”处理。

  《盟约》讲述了一个名叫约翰·金利(杰克·吉伦哈尔)的驻阿富汗美国军官和他的阿富汗当地翻译艾哈迈德(达·萨利姆)遵守契约精神,互相拯救的故事。通过艾哈迈德的翻译工作,约翰·金利带领他的小队顺利开展工作,围剿当地塔利班的据点。艾哈迈德扮演了阿富汗带路党的角色,这是一项很容易遭受报复的工作。危险的工作意味着高收益的回报,美国政府许诺艾哈迈德一家将获得美国签证,离开这片水深火热的地方。在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中,约翰·金利差点成了塔利班的俘虏,艾哈迈德单枪匹马,救下约翰·金利,历经艰辛万苦,躲过塔利班的搜捕,最终成功捱到援军到来。

  两个人的命运也在此迎来分叉。

  服役结束后,约翰·金利回到美国,过上平静的生活,而艾哈迈德成了当地人民的神话,却遭受塔利班悬赏通缉,过着四处逃窜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艾哈迈德并未获得美国签证。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没有得到应允的回报,约翰·金利决定抵押自己的房产,通过阿富汗的雇佣军深入险地,成功营救艾哈迈德。

  本片杰克·吉伦哈尔的表现整体上不如达·萨利姆更有感染力,这和盖·里奇的拍摄视角有很大的关系。达·萨利姆充分表现出了艾哈迈德这个角色刚毅、内敛、敏锐、忠诚。影片中段,艾哈迈德拖着约翰·金利翻山越岭的几组镜头,仿佛艾哈迈德个人面对信仰的朝拜之路。这种信仰是对新生活的向往,神圣的背后是世俗的诉求。

  刨除盖·里奇个人风格的技巧,《盟约》的缺点也暴露明显:单薄。这种故事的单薄极容易在中期引起观众的疲倦,所有的困难看似艰辛,却顺理成章地渡过,平平无奇。盖·里奇用了大量慢镜头和音乐渲染了影片情绪,也算是对本片的补救。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盟约》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就说明你不够了解盖·里奇,以及他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盖·里奇的意图在电影开头的故事背景字幕中交代得很清楚。

  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投入了98000名士兵,总计招募50000名当地翻译。这些人接受工作前,便得到美国政府给予签证的许诺。这些人之中,又有多少人成功活下来拿到美国签证?

  盖·里奇通过约翰·金利和艾哈迈德的故事,讽刺了美国政府的虚伪,即美国虚假承诺一件事,利用盟友的现实价值,价值兑现后,利尽友散,撕毁承诺,解散团队,任由塔利班报复无助的盟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年前,当时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许多合作者任由塔利班摆布。

  盖·里奇用了一个充满江湖道义气质的朴质故事,讲述了美国政府的信用溃败。最终只能靠个体的自救,得到自己本应得得报酬。



    作品集盟约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