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认为,高效能人士具有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这七个习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分别从个人領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到自我提升和完善,最终实现由内而外地造就自己。

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
 
  这本由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用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经验写就的书,也经过了时间的检验,里面的原则至今仍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值得不定期地拿出来品读。只是,每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的领悟是不同的。
 
  近期,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讲“低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的文章,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文章中分析了一些“低效能人士”的常见习惯。成为“高效能人士”对于大部分普通人似乎有点遥远,它需要很强的自驱力,但躲开“低效能人士”的习惯,却是马上就能开始做的事。我挑几个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来说一说,也是对自己的观镜自照。
 
  其一,沉迷于加班。这曾经是被人称道的“优良做派”,但仔细思量却不是那么回事。真正需要日日加班的情况其实是较少的,花费大把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其实是用机械的劳动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抓紧每一分钟工作,不如抓紧工作时间的每一分钟。”与其做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不如变成一辆拉风而又高效的拖拉机。
 
  其二,计划又大又宽,且没有截止日期。俗话说,“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但有的时候还就得“常立志”,即拟定具体落地的计划,并时常更新。因为计划太笼统宽泛,是唤不起积极性的,把宽面计划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就能为大脑扫清该从哪里做起的选择障碍,人自然就能快速进入行动状态。
 
  这一点和史蒂芬·柯维博士在书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谈到“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在头脑中构想,进行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行动,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其三,疯狂输入但很少输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步骤是输入—处理—输出。知识只有输入进去融会贯通后,才能自由输出,输出的时候就是检验是否已经把浅度理解变成深度思考的时候。先贤孔子早就看透这一切,发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感叹。拼命学习只是给大脑营造了一个好学的人设,但时间会说明一切。动脑归纳和整合知识,并试着进行不断深入的输出,才能结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知识网。
 
  此外,“低效能人士”还伴有因为追求完美而行动滞后、在无效社交中浪费太多时间、不会休息等习惯。如果中招几条或者全部中招,就连正常效能都做不到。
 
  我们通常比喻产品具有人的学习、进化能力,但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个人类似于“产品”,也会在不断的迭代更新中变成更好的自己。如果一位产品经理的成功是要打造多款爆款产品,那么私人产品经理的成功就是将自己变得更好。
 
  以上对于“低效能人士”的分析,对于如何进入高效能状态也有启发。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可以思考:
 
  目前的版本有哪些问题?
 
  用户反馈(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该怎么处理?
 
  面向的目标群体有哪些(服务谁)?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
 
  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这个产品?
 
  该怎样迭代升级?
 
  转换思路有利于我们以局外人的身份,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避免情绪化和主观性的干扰。还可以制定一些量化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改变,不断地打磨和优化自己。


    作品集职场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