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辛亥年的血(3)



    我时常想,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危急鲜有晚清这样的危急,不只是国将不国,连文化也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她的臣民事实上所遭受的待遇比黑奴还要低贱。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这个时代成批地出现,他们既多又慷慨悲壮,为国赴死,竟然接连上演。这个时代成了一个英雄照亮民族史册的年代,一个精神不朽的年代!我们注意接踵而至的国难时,注意那个时代的无能与落伍时,往往忽视了那时的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最有抱负的一群人。

    只有最优秀的分子才最早看到国家的危机,最先忧患。一个国家存亡时刻,最先赴死的往往是她最优秀的儿女。清末的知识分子,不只是面对列强,还要面对腐败昏聩的清王朝,面对民族文化的存亡……他们的心像被烈火烧灼着一般。

    喻培伦是四川内江人。他留学日本专研化学、炸弹,最初他“深念非科学不能救国”,“可以兴工致富”,他要走的是科学和实业救国之路,在日本他起早贪黑、刻苦学习,还对大阪、东京、神户等地的洋瓷、火柴、洋烛、制糖等工业进行了实地考察。有一次,在考察中他制造成功一种安全无毒火柴。他给家里人写信,提出了自己兴办实业的计划,如兴办洋磁工厂、机器缫丝厂、火柴厂、机制糖厂以及改进制糖设备和工艺。但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清王朝让他的梦想一点点破灭了。

    加入同盟会后,喻培伦“便舍豪华而尚质朴,与前判若两人”。这种转变,缘于多么深的绝望,多么大的痛苦。从此,他一心一意投身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他赋性聪敏,无论什么技艺,一学就会。他对小型机件如钟、表之类,素来装拆自如。”同盟会总部交给他制造炸药、炸弹的任务。当时,炼制炸药主要是银制法,这种方法既危险又昂贵。他因试炸时左手炸飞了三个指头。他于是决心研制安全炸药。

    这时,他家中破产,为了不停止试验,他典当衣物,抵押官费券,终于制造成功一种威力强大而又安全的新型烈性炸药,并研究成功化学发火、电发火、钟表定时发火引爆的各种类型的炸弹。其方法被称为“喻氏法”。

    同盟会的起义接连失败,书生们红了眼,丢下笔杆子,拿起炸弹和枪,欲舍生取义。他们想到的是刺杀。同盟会成立了暗杀部,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做了部长。

    1909年7月,喻培伦参加的第一次刺杀行动开始了——刺杀北洋大臣端方。

    端方这年夏天从两江总督任上调为北洋大臣,同盟会估计他会从汉口取道京汉路北上。喻培伦和黄复生、但懋辛等人秘密回国,潜到汉口车站。端方十分狡猾,他表面上取道汉口,到镇江就诡称上焦山一游,突然转回上海,乘轮船北上。喻培伦等人赴了个空。

    这年底,喻培伦与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写下血书,这一次,他们目标更大,刺杀的是摄政王载沣。这一次刺杀行动震动了全国。

    1910年3月23日深夜,在载沣每日上朝必经之路地安门附近鸦儿胡同迤西的一座小桥,他们将炸药埋于桥下。不幸的是,一个居民在门外溜达,看见桥下两个人影形迹可疑,于是喊叫起来,引来更多的人。天亮后,他们放置在桥下的二尺高的铁罐被发现,沿着一根电线,一直找到了北面甘水桥下的铁盒子。居民于是报官。

    汪精卫被捕下狱。喻培伦受到通缉。他为国慷慨赴死不能,七尺男儿,仰天长叹,有多少痛和伤让他彻夜不眠!

    最后的机会来了,辛亥年广州起义,喻培伦自求一死。他制造了三百多枚炸弹运到了广州。黄兴、赵伯先看他视死如归,心痛了。这样的人才死不起啊!应该留备党国非常之用。他们劝他不必身临险地。不知道喻培伦听到这话时是什么表情,错愕?震惊?还是气急?他是这样回答的:“储才以备用,今日非有用时耶?且党人孰非有用之才,倘须人人留为后用,谁与谋今日之事?自顾孱残之躯,实不逮诸同志远甚。为革命须流血者,尚可为前驱耳!”

    起义时情况突生变故,同盟会通知延期,要求所有同志尽快撤出广州。喻培伦认为延期不妥,他找到黄兴,坚定地说:“就是大家都走了,剩下我一个人,也要丢完了炸弹再说,生死成败,在所不计!”

    起义枪声响起,喻培伦前胸挂一大筐炸弹,一马当先,直奔总督府,用炸弹将围墙炸裂。在莲塘街口与增援清兵遭遇,恶战三个多小时,喻培伦身上几处中弹,直到打光了子弹,他挣扎着再也爬不起来,清兵围上来将他抓捕。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