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心香域外烧(2)
时间:2023-04-21 作者:王充闾 点击:次
三 王勃字子安,山西绛州龙门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祖父王通,世称“文中子”,是隋末的知名学者,声望极高,“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将千余人”,唐初许多著名人物,像李靖、房玄龄、魏徵、薛收等,都是他门下的弟子;叔祖父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伯父王福郊也都声誉素著。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王勃的诸兄弟都是“一时之健笔”,而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著述甚丰,有《王子安集》传世。 他悟性极强,六岁善文辞,即有“神童”之誉。他见到庭前的风吹叶落,便随口吟出:“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寥寥二十个字,竟然隐喻了他一生的行藏。当时在场的有他父亲的挚友杜易简,听后便说,此子日后必将长成参天的大树。九岁时,他读了颜师古所著《汉书注》,一一指摘其中疵误,并辑录成册,博得周围名士交口称赞。因为颜师古是唐初著名的文献学家,素称功底深厚,学风谨严,考据翔实。颜氏以其毕生功力,精心修撰了这部著作,被奉为研习《汉书》的学术经典。而一个小小孩童,竟能从中寻疵指谬,实在不同凡响。后来,经朝廷重臣刘祥道举荐给唐高宗,王勃入朝为朝散郎,当时才十四岁。 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畅,由于恃才傲物,深为同僚所嫉,屡遭颠折。当时,他的名声很高,使得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要网罗他进入自己的王府。后经高宗批准,他来到刚刚受封的沛王李贤府中,担任修撰,充当谋士和指导教师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其时宫中盛行斗鸡之戏,沛王也是一个积极分子。他有一只体高性烈、毛色鲜美的公鸡,多次比赛中都大获全胜,独独被英王李显的“鸡王”所战败。英王神色飞扬,无限得意,而沛王却十分尴尬。年轻气盛的王勃,当即产生了创作冲动,援笔立成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当场吟诵,博得一阵阵笑声。后被高宗发现,读了盛怒不已,指责说,无比庄重的文体竟以儿戏出之,如此放肆,这还得了?文章说是檄鸡,实则意在挑动兄弟不和,真是可恶得很。于是,下令免除王勃官职,并逐出王府。 王勃的第二次遭贬,后果更为严重,不仅自己丢掉了官职,被投进监狱,险些送了性命,而且连累了他的父亲。事情是这样的:他被逐出沛王府之后,即远游江汉,旅食巴蜀。闲居数年之后,经友人陵季友帮忙,补为虢州参军。这里盛产药草,而他对中医药颇有兴趣,就在公余之暇从事草药的采集与研究。一天,有人主动登门求见,自称得祖上秘传,王勃遂待为上宾。其实,此人原是一个官奴,杀人后潜逃至此,官府正通缉捉拿。按大唐法律,窝藏罪犯当连坐,王勃深悔自己的孟浪,但为时已晚。万般无奈之下,他便趁夜黑天将罪犯杀掉、掩埋。消息很快就传出了,于是,以窝藏并私自处死罪犯之罪被捕下狱,将被判处死刑。这一年他二十六岁。据一些人推测,由于他得罪了同僚,此案很有可能是经人精心策划的,引诱他上了圈套。幸亏赶上高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他才挣脱了这场杀身之祸。仕途的险恶,使他惊悸万端,心灰意懒,决意从此告别官场,远涉千山万水,前往交趾看望被流放的父亲。 四 这年六月,他从龙门出发,一路沿黄河、运河乘舟南下,再溯江而上,经芜湖、安庆抵达马当。九月初八这天,听说滕王阁重修工程告竣,洪州都督阎伯屿将于重阳节邀集宾朋,盛宴庆祝。他十分珍视这次以文会友的机会,可是,马当山离洪州(南昌)尚有七百里之遥,一个晚上是万万不能赶到的。这时奇迹发生了,据说,因有江神相助,一夕间神风飒飒,帆开如翅展,船去似星飞,次日清晨就系舟于滕王阁下。于是,“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那篇千秋杰作《滕王阁序》应运而生。 显而易见,王勃此行,心情是十分压抑的。少年壮志已成尘梦,而今以一无爵无禄的刑余之人,萍浮梗泛,羁身南北,怎能不深深陷于极度的愤懑与绝望之中!这种情怀在序文中表现得十分充分。文章在正面描绘了滕王阁壮美的形势和秀丽的景色之后,笔锋一转,便进入淋漓酣畅的抒怀,极写其兴尽悲来,怀才不遇的惆怅: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