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进取:塑造完美的自我(4)



    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的逐渐积累,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毕竟还不成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具有表面性、情绪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即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停留在物体外表的形状、色彩上,不能理解美的内在涵义。他们经常以是否认识感知对象或是否对它感兴趣作为评判的依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导致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鉴于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须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具体地加以培养和指导。

    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做有心人。首先,在家庭的室内布置上要注意色彩协调而不繁杂,整洁而有条理,美观而不入俗套,让孩子在其中享受到一种协调的美。全家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给孩子心理上充分的安全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时体味到家庭所特有的温馨,这些对于孩子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发展、高尚情操及健康审美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也要逐步扩大审美的内容。带孩子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领略自然风光和造型优美的建筑,参加有特色的音乐会,阅读优秀的儿童作品,欣赏五彩缤纷的展览等,激发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情感流露,启发他们把对事物现象美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美的认识。

    犹太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注意知识的陶冶。

    有人认为,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眼睛和耳朵,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美学史上有一首题为《美盲》的诗,描写一农妇置身于枫林夕照、画眉清音、美丽如画的境界中,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此美景无动于衷。如果撇开诗中嘲讽劳动妇女的意思,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不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吗?既然这样,那么如何使孩子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犹太人认为,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进行联想的。培养孩子认识自然美的能力,要从他们思维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

    首先,让孩子认识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黄菊花、红玫瑰、粉杜鹃、白水仙,争奇斗艳,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自己,金龟子金光闪烁,红蜻蜓通透鲜红,大熊猫黑白分明,孔雀开屏更是灿烂夺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给孩子讲解颜色的种类和特点,相互的关系,以及各种颜色构成的自然画,从而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态美也极其丰富:挺拔的青松,巍峨的山峰,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给人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只要家长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其次,运用知识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筑美的欣赏。建筑艺术历来被称作“凝固的音乐”。那些造型精巧、风格多样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其巧夺天工而被世人赞叹。我国是建筑艺术驰名世界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有数不胜数的宫殿、寺院、石碑、桥、塔、楼、台、亭、阁、轩、廊,像明珠一样灿烂夺目。平时,家长只要有机会就可进行审美教育。在观赏时,先让孩子看到建筑物的全貌,讲解建筑物的布局、功能、结构、色彩、造型上的特点,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筑宏伟、气势的美。有的古代建筑和风景胜地还有动人的神话传说,让孩子了解这些故事和传说,既可增长知识,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使审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家长们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各种条件,用知识启迪孩子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不要胆小怕黑

    胆量、勇气和魄力无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品质。许多成功人士都是依靠勇气在事业上胜人一筹、取得成功的。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