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进取:塑造完美的自我(25)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

    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使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

    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是的,如果你想成功,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坐等和指望苍天,一切取决于自己。

    人生总有路可走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脖子以上,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夜不能眠。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家里人怎样劝慰她、亲戚朋友们如何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出院后,她叫家人把她推到跳水池旁。她注视着那蓝盈盈的水波,仰望那高高的跳台。她,再也不能站立在那洁白的跳板上了,那蓝盈盈的水波再也不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水花拥抱她了,她又掩面哭了起来。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离开了那条通向跳水冠军领奖台的路。

    她曾经绝望过。但是,她拒绝了死神的召唤,开始冷静思索人生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通过大量的阅读,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人残了后,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我为什么不能在画画上有所成就呢?”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了,变得自信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画画。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怕她不成功而伤心,纷纷劝阻她:“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他们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养活我一辈子呢?”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头晕目眩,汗水把双眼弄得咸咸的,而且辣痛,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弄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拜访艺术大师。多年过后,她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