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情谊:与人为善,广交朋友(8)



    父母要通过学习情境以及日常生活,让孩子明白任何合作的有效性取决于选择合适的合作策略。例如要用最快速度完成家庭清洁工作,如果妈妈一个人做,要花1个多小时;如果爸爸、妈妈和儿子分工合作,则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妈妈也可以同时提出几个合作分工方案,大家讨论,在讨论中教育孩子明白分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则合作的有效性也就高。

    卡耐基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而所谓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就是学习合作。现在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特别强调:应聘人员要求具备有关的知识技能,爱岗敬业并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包含着诸如团结、合作、信任、诚实、奉献、敬业等很多道德品质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善于合作。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正确认识这个道理,是人们合作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一个人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合作。父母要利用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的有关情境,让孩子从具体事实中初步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也难以独自做完所有的事。有些事需要众多人的同心协力来做。人与人只有彼此尊重和理解,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向着同一目标努力,才能产生1+1+1大于3的功能。如果互相都不信任,甚至相互攻击、相互推诿责任,那么1+1+1就小于3。

    帮助别人是对的,但是要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带着良好的愿望与人交往,但有时却达不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除了有些是双方缺乏真诚合作的需要和有效的策略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交往中人们缺乏认知的换位。认知的换位,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经常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一下自己的言行对对方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心理反应。例如,富有同情心是与人共处的基本素质,但同情不等于施舍,当你同情人,帮助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维护被帮助者的尊严。

    让孩子懂得一个“合”字,也就是要培养孩子有与人合作的愿望,有合作的能力和行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六种儿童人格需要中,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最强,孩子盼望能和同辈交往。有20%左右的独生子女感到孤独,认为“孤单寂寞”是最大的苦恼。但儿童还有另一种人格倾向就是富有攻击性,这是儿童向外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的一种方式,但直接的结果却使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不懂交往、不会交往,甚至破坏交往的情形。这两种人格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是一种矛盾的心态。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无声教育。如果家中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些,互相帮助,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关心别人,与人合作,与人共处,学会做人。除了家庭之外,现代的年轻父母可以从犹太人对孩子的培养中学到一些在其他环境下的团队精神的养成方式:

    首先,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要想具有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素质的综合培养。比如,在吃饭和睡觉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值日时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儿童,首先要消除他与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他真正参加到孩子们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其次,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团队精神。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中父母和老师有意识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精神。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只要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再次,树立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孩子教育时适当让他树立争第一的意识,使每个小朋友用较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中要有正确的心态,要用正当的手段,各种教育活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