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资本之财富口才篇(24)
时间:2023-03-26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自我推销需要口才 一位英国人,失业后没有钱,走在费城街道上找工作。他走进当地一位大商人保罗·吉彭斯的办公室,要求与吉彭斯先生见面。吉彭斯先生以信任的眼光看看这位陌生人。他的外表显然对他不利。他的衣衫褴褛,衣袖底部已经磨光,全身上下到处显出寒酸样。 吉彭斯先生一半出于好奇心,一半出于同情,答应接见他。一开始,吉彭斯只打算听对方说几秒种,但这几秒钟却变成几分钟,几分钟又变成一个小时,而谈话依旧进行着。谈话结束之后,吉彭斯先生打电话给狄龙出版公司的费城经理罗兰·泰勒,而泰勒这位费城的大资本家则邀请这位陌生人共进午餐,并为他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工作。 这个外表潦倒的男子,怎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影响了如此重要的两位人物?其中秘诀就是:他对英语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事实上,他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到美国来从事一项商业任务。不幸这项任务失败,使他困在美国,有家归不得,既没有钱,也没有朋友。但他的英语说得既正确,又漂亮,使得听他说话的人立刻忘掉了他那沾满泥巴的皮鞋、褴褛的外衣和他那满是胡须的脸孔。他的词藻立即成为他进入最高级商界的护照。 这名男子的故事多少有点不寻常,但它说明了一个广泛而基本的真理,那就是:我们的言谈随时会被别人当成判断我们的根据。我们说的话显示我们的修养程度,它能让听者知道我们究竟是何出身,它是教育与文化的象征。 一般来说,别人只根据四件事情来评估我们,并将我们分类:我们做什么,我们看起来什么样子,我们说些什么,我们怎么说。 清朝大臣曾国藩有一次与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提道:“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诀耳。”有的幕僚接过话头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致,人不能欺……”曾国藩便问:“你们以为我怎样?”这该怎么说呢?大家一时没词儿了,只好低头沉思,这时有一个管抄写的后生走出来说了句:“曾帅是仁慈,人不忍欺。”这一句话使曾国藩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随后便对这个有口才的人大加提拔,委以重任。当然,幕僚们对曾国藩大都是奉承讨好,但是以曾与彭、李相比,话该怎么说,这不能不说要看一个人的智慧与才能如何了。曾国藩如此发现人才,认为“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能说没有道理。而后生则在不经意间将自己推销了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职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没有高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等条件,可能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据调查发现,沟通障碍(不善交际与言谈),更有可能将求职者挡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统计数据显示,当被问及“根据你自己的求职经历,你认为求职的成败与交际与口才能力有没有关系?”时,认为“很有关系”的人占60.7%,回答“有一点关系”的占37.1%,而认为“关系不大”和“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仅占2.2%。也就是说,如果按“有关系”和“没关系”进行类聚,认为求职成败与交际和口才能力“有关系”的占到了97.8%。 这表明,交际和口才因素在求职过程中也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求职者如果不能成功地与招聘者沟通,要得到别人的赏识,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多数求职者认为自己存在沟通障碍,统计分析发现,认为自己“交际能力一般化”的为49.4%;认为自己“口才一般化”的为53.4%,分别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左右。当问及“平时与人交往有没有障碍”时,53.4%的被调查者说“有”。而在这些人当中,29.8%的回答者认为自己最大的交际障碍是心理上的,31.9%的回答者认为是“缺乏实际的交际技巧”,38.3%的人觉得自己“心理和技巧两方面都存在障碍”。可见,求职者中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交际与口才能力是不满意的,甚至缺乏信心。 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训练,才能习得。但调查发现,只有12.5%的人“经常看”交际与口才方面书籍,80.7%的人只是“偶尔翻翻”,6.8%的人是“从来不看”。至于接受过这方面系统、专门训练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求职者既有高学历,又有工作经验,可就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