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资本之财富口才篇(15)
时间:2023-03-26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三寸不烂之舌抵过千军万马,两行伶牙利齿胜似百万雄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说客、杰出辩论家,他们凭着巧舌利齿“倾国倾城”,真的演出了一个又一个“一言以兴邦,一言以衰邦”的历史故事。 我们来看看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合东吴抗击曹操百万大军的经典辩辞。当时江东是人才荟萃之所,舌战谈何容易。更糟的是曹操在他未来之前已经写了一封恐吓信给孙权,寥寥数语已经吓得这些“峨冠博带”个个颤抖,很多人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心只想投降。孙权也在犹豫,欲降的成分比欲战为多。诸葛亮想以口舌之能扭转乾坤,该有多难!然而诸葛亮终于以他雄辩的才能驳得群儒们“无一言以对”,甚至“满面羞惭”。在众多的问难答辩中,最精彩的主要还是以下两段: 首先,答虞翻时,诸葛亮说:“曹操收袁绍蚁聚之众,劫刘表乌合之兵,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几句话直指要领,戳中了群儒的心病,他们惧怕的百万雄师,居然被孔明说成是“蚁聚”、“乌合之兵”。即使说这不全是真的,却大半也是事实,纵使动不了群儒的心,至少孙权是不能不心动的。可见,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要击中要害,罗罗嗦嗦不得要领只会增加别人的反感,毫无力量可言。 其次,答薛综时,诸葛亮厉声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这一段话在当时听来,真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何况诸葛亮的旗帜就是兴汉讨曹,正好趁此机会把这个大道理搬出来。而且,在吴国国君孙权面前说这样的话,更可奏一箭双雕之效。孔明厉声而谈,理直气壮。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深知孙权对目前的事件未作最后的决定,一定要用话语打动孙权,然后才有办法说出必要话。因而,只要群儒噤若寒蝉,便是露了转机,为实现他的统一战线策略铺平了道路。最后诸葛亮成功了,孙权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 作战要靠士气,辩论也是如此,必须要敢辩,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勇气,消除胆怯和紧张的心理,在论辩中镇定自若,临场不乱。 在日常辩论时,视线要与对方平齐,如自己个子太矮,可建议坐下来谈;说话时声音要洪亮,既为自己壮胆,也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纠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找出对方可以挑剔的地方,使自己产生一种绰绰有余的心态;得势时要全力出击,穷追猛打,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而一旦失势,应反守为攻;采用内心自我对话的方式为自己鼓气:“不到最后一刻,我是不会失败的。”再次,在论辩中出现失言时,要不失常态,作恰当的补救。不能把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失言之事,丧失冷静,弄得手足无措。这时候,可以采取将错就错的办法。 一般地说,在社交场合,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无疑应当老老实实承认,认认真真改正。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也照此办理又会使自己陷入极为难堪的境地或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时,则不妨考虑一下,能否来个将错就错,出奇制胜,从而摆脱窘境。生活中就不乏其例,而且有趣的是,这种“文过饰非”非但不被视为“恶德”,反倒还是善于审时度势,权宜机变的才华显现。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雅席。席间,有几个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盛情难却,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伺候。只见他潇洒地踱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一瞧,不由得一楞,怎么把“墨”写成“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他眉梢一动,计上心来,故意训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边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要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座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悟出味来,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