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铃芽之旅》:不是最好的新海诚,但一定是我最爱的新海诚(3)

  不够的原因,当然也算爱情线突兀的原因,就是接下来我要聊的一点。

  就是篇幅问题。

  朋友圈里有同学说看完后感觉篇幅可以缩短,砍掉半小时;但我的观点与之相反,是篇幅太短了,应该至少增加半个或一个小时。很明显能感觉出来因为篇幅问题新海诚被迫做了取舍没有把《铃芽之旅》做到它应该达到的最好一个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深挖。而且本片塞了许多除了爱情以外的感情线,例如姨妈线、母亲线,但碍于篇幅,新海诚前两者都不能细讲,只能把重点放在母亲线上,利用母亲这一“麦格芬”的设置来展现出情感并最后引到结局上来。如果篇幅能再长一些,新海诚就能讲的更清楚些,可惜。

  或者把《铃芽之旅》拆成一部12集的番剧也是不错的主意,在关门日常中不断铺垫情感和推进主线,并讲述完整的一个世界观(这一次设定虽然都讲明白了但世界观塑造因为篇幅问题还是稍弱了些)

  除了爱情线和篇幅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段叙事的疲软。新海诚这一部叙事节奏其实跟他之前的几部差不多,都是“紧-松-松-紧”的一个形式,但这一次他中间松的有些过松了。到东京前的几次叙事流程差不多,然后造成了一种“重复”的既视感,就像游戏里无聊的打怪刷级流程一样,新海诚在这一块没有整出什么新意,然后就导致了中段的疲软。不过一头一尾做的挺好,遍布中段的日常的美好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一下中段的疲软。

  此外还有什么因为制作方的压力调整啥的,这个场外因素,这里按下不表。

  大胆锐评(瞎扯)视听

  因为我个人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平日对文学作品分析啥的比较多(痛苦的作业回忆突然开始攻击我),所以叙事上能洋洋洒洒写这么多(不一定对,但至少能写的出来)。但在电影最重要的层面,视听层面就不同了。虽然我这几年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加强了些,也翻了一些理论着作看了一些拉片实录,有时候偶尔还能自己拉一下片,但真让我写长评专门分析*(哪怕瞎扯)视听我还是心里发怵。然而作为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新海诚电影里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我觉得还是要聊一下,要不然没什么意义。

  所以这里斗胆锐评下,肯定有许多错误,我会努力加强我的试听理论知识学习的!

  视听角度来看这仍旧是一部熟悉的新海诚作品,仍旧有着“壁纸狂魔”之称的精致作画,有着对光线的完美把控,有着养眼的人物作画,有着对东京的描绘,有着男女主那抒情式的内心独白,也有着从君名延续过来的radwimps那独特的配乐。

  同样也有着从君名延续过来的,对于灾难和奇观的展现,以及对“巨物”美学的塑造。《天气之子》里东京上空的暴风雨眼(也就是灾难爆发的那一瞬),其实就是《铃芽之旅》中东京“蚓厄”的一个预演(甚至感觉分镜都有些相似)。PS.写着写着突然想到阳菜和帆高从天空下降到地面部分和《铃芽之旅》里铃芽从天上掉下来的分镜好像。不过考虑到我上一次重看《天气之子》还是一年前了,回头要重看验证下。

  那这么说新海诚这一部在视听里没有什么变化和改变吗?我想还是有一些的。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画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貌似是新海诚第一次涉及宽画幅,而且有着IMAX放映格式和独特画幅的电影。比之于之前我感觉在横向上所能描绘和容纳的东西比较多,这也给我一种感觉——新海诚试图在动画电影中制造一种真人电影的感觉,或者说新海诚在做中山龙想在《电锯人》里做到的,但明显没达成的还被各种动画区up以及诸多观众拉出来鞭尸的一个东西——电影感。

在莫名其妙的地方过分追求电影感真的大丈夫?

  这里其实用思师(思路乐)的评价比较适宜——强调“摄影机”的存在。有些片段我感觉新海诚试图故意让观众感受到“摄影机”,然后获得一种区别于动画的,来自真人影像的感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几处椅子和大臣的追逐戏,这是最明显能感受出来“摄影机”存在的部分,新海诚在这一段感觉试图追求龙哥(贬称)所追求的电影感,从而演绎出2D动画很难演绎出来的,在3D动画或者真人电影能展现出来的张力,换个说法就是类似一些动作片中的那种紧张刺激加快肾上腺素分泌的部分。这部分略有瑕疵吧我只能说,但我感受很好。

  另外,新海诚这一部我感觉更加强调视听/画面和音乐的结合,不再将radwimps的演唱的歌曲直接拿来当MV剪辑,而是实打实的,没有让配乐喧宾夺主,让配乐出现在最合适的地方,让我看完后不再首先想到歌再想到画面,然后再将两者进行一个组合;是两者同时出现,浮现在我脑中的一个东西。



作品集铃芽之旅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