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坏脾气害了你(2)
时间:2023-03-25 作者:王艳丽 点击:次
与沮丧为伍,人生就会成为一场噩梦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紧张与压力,他的内心经受着剧烈痛苦而复杂纷呈的变化。他企图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摆脱和逃避沮丧的情绪,如不停歇地旅行冒险,寻求各种刺激的生活等。他在身体上企求生存,在心理上却渴望死亡。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诠释了这一矛盾的心态。打鱼老头儿连续84天在海上一条鱼也未捕到。第85天出海,经历了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巨大肥硕的大马林鱼,归途中却不断遭到鲨鱼的袭击。为不使马林鱼被鲨鱼吃掉,老人奋力还击,凭着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一次次把凶残的鲨鱼击退,但最终船上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尽管老人失败了,但“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的内心独白,简直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作家诺曼·迈勒鲁入木三分地剖析道:“海明威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之真正的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沮丧、恐惧和自杀的念头作斗争。他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场噩梦。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斗中度过的。” 为挣脱焦虑与沮丧的罗网,海明威寻求女人与烈酒的刺激,他跟许多女人有过关系,结过多次婚,搬过很多次家;饮酒从红葡萄酒到威士忌,最后到伏特加,但是仍无济于事。他像只被凶恶老雕穷追不舍的猎物,被追得走投无路、无处躲藏。在1961年夏天的一天,海明威终因沮丧的困扰而用子弹结束了其顽强拼搏的一生。倘若遇到一点儿困难或者挫折,就长吁短叹,消沉绝望,觉得那些光明、美丽的希望似乎都与自己断绝了关系,这与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自信气质和宽广胸怀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多疑的人首先猜测的是自己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儿也不像偷斧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给自己先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面这个例子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事业。”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怎样矫正自己的猜疑心理呢? 1.自信最重要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在自己的心理天平上增加“自信”和“他信”这两块砝码。首先是“自信”。“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猜疑心理大多源于缺少自信。其次是“他信”,即相信别人,不要对别人报以偏见或者是成见。当你怀疑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如果别人也这样怀疑你,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能真正去信任别人了。 注意调查研究。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能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产生怀疑,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不能轻信他人的挑拨,要以眼见的事实为据。况且,有时眼见的未必是实。因此,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的结果。否则就会被成见和偏见蒙住眼睛,钻进主观臆想的死胡同出不来。 2.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