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资本之品德知识篇(19)
时间:2023-03-24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经验一般较少,阅历也不广,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著名的历史学家张舜微对“无字书”的重要性也是深有体会。他早年读《说文》时,其中有句“秋种厚埋,故谓之麦”。开始时,他并不怎么理解此句,现在很多人也不大知道麦子之何谓麦子。后来,当他亲眼看到秋冬之季种麦,都是先用锄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后将种子放下,再盖上厚厚的土。人称“挖麦子”,这种挖麦子与其他的谷类种植方法不太相同。 通过这件事,张舜微算体味到书中所谓“厚埋”的真正含义了。就是这一番阅历之后,才明白了一层事理,因而对古今世事又多了一些认识,多了一层理解。 著名画家徐悲鸿在一生之中画了上千匹马,出自于他笔下的奔马令人赞叹不绝。他画的奔马丰阔而不臃肿,刚劲而不婿,稳而不坠,奔而不飘。特别是那幅四蹄腾空,马尾舒展,长鬃飘飘,充分表现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羁精神的《奔马图》。 他为了把马画好,在留学法国时,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馆里进行素描练习,并常以面包充饥,这一切都是为了准确把握马的造型。并且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碰见了好马,他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细心观察。 这也难怪当有人在向他投师学画之时他会深有感触地说道:“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画马必须以马为师。” 读“无字之书”,最好在缤纷的“社会大学”中读,惟有如此,才能读得通透。 凡是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这位大文豪只读过几个月的书,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遍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飘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增强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的浓厚感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到了劳动的习惯。从流放的政治犯那儿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的则是可贵的人生哲学。 高尔基曾这样说道:“这个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师们更透彻、更明白地为我讲了当时的国家机构。” 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创作的“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之中均有体现。 像高尔基这样在“社会大学”的“无字之书”中获益匪浅的成功者还有许多。 托尔斯泰在基辅公路上散步时,每当他遇到熟识或者不熟识的农民,就主动与他们进行攀谈,并时时在小本子上记下些什么,因此,托尔斯泰就把这条公路称作他的“大学”。 达尔文对在剑桥大学所学的专业“神学”毫无兴趣。于是,他除了听生物课以外,就参加科学考察的活动,向社会上的教师、农夫、工人学习。 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来的。” 虽然,达尔文同时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多。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赐予你新的知识。 能读懂“无字之书”者不简单,正因为“无字”,所以不为人注意,甚至是明摆着,人们也因为司空见惯了,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知识。所以,读“无字之书”,必须别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科学上的发明,艺术上的创造,科学真理的发现,往往是由于“有心人”受到实际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启示,引发了某些联想,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最后才得以揭开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