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资本之品德知识篇(15)
时间:2023-03-24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如此。那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学无术的人,成功的机会更大。 有人认为,过了宝贵的青年时期,就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到了晚年,更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了。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许多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的人,最后的收获是惊人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艾略特说:“养成每天用十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二十年后,思想上将大有改进。”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是个大学校。遇见的人、接触到的事与所得的经验,都是这所学校最好的学习资料。只要能敞开耳目,那么,在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汲取到知识。然后,在空闲时间里,把吸收来的学识反复思考、咀嚼,就可以将那些零碎的知识整合成更精湛、更有意义的学问。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辍学回家务工期间,仍然抓紧业余时间自学。他把家里有限的藏书读完后,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看,其中有《约翰·班扬集》、柏顿的历史文集、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的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笛福的《计划论》、科顿·马德的《为善论》等。 在印刷所当学徒时,他通宵达旦地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著作,这些书,是在书店当学徒的朋友借给他的,是新书,他必须尽快读完、干干净净地还给人家。他也买了一些书,买书的钱,是从饭钱里省下来的,为此,他成了一个素食者,常常以饼干、面包、葡萄干、果馅饼和清水充饥。他自学了数学和四门外语,勤奋地练习写作。结果,这个仅有两年小学学历的人,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院校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当然,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光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在学校里自不必说,做学生的一般都会自觉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里着重强调在家庭里的学习。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成长的温馨摇篮,也是一个人年少时度过大量光阴的地方。这里同时还有着人一生最幸福美妙的回忆。所以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学习与学校不相上下的重要场所。所以奥里森·马登提倡把家变成图书馆,他在《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中最后写道:“父母和孩子都应该约定每晚留出一定时间来阅读和自修。最适当的时间是晚饭结束后。这时,全家人各就各位,或写字、或阅读、或研究、或做其他知识上的探讨。 即使当晚有人觉得不舒服或缺乏阅读的乐趣,也不得发出一点声音来打扰其他人的阅读。 许多家庭主妇们从早到晚终日忙碌,仿佛再没有空闲时间来阅读书报杂志了。其实,只要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自然会多出不少时间来。同样地,如果将日常生活安排得更有条理,自然可以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这样可以用这些时间来不断地改进和扩展自己的生命。 只要家中备有辞典、百科全书、参考书和其他有益的书籍,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利用它们来教育自己。有了书籍,孩子们常常接触书本,自然会产生读书的兴趣,不知不觉会增长很多知识。这种教育成本往往比接受学校教育便宜十倍以上。家中备有各种书籍,孩子们就乐于待在家里,因为阅读是愉快的。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克雷读到《简·爱》的时候,评论道:“我不知道作者是谁,如果是一位女士的话,她对语言的掌握超过了大多数妇女,她一定接受过经典著作的教育。”夏洛蒂的作品,体现了她对英语的熟练运用、对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精通、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事实上,她和她的弟弟妹妹们从小就受到了高层次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他们的父亲帕特里克,一位牧师和作家,尽管家中经济窘迫,收入不多,但他在拥有大量藏书的同时,仍然买了大量旧书给孩子们看,也让孩子们从基里机械学院图书馆和庞登堂私人图书馆借书。因此,实际上他们在身体发育之前已经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并且开始文学创作活动,而且非常活跃,创作热情高涨。 爱迪生退学后,母亲成了他惟一的老师。母亲的良好教育方法使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八岁时,他读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九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科学》,这差不多是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有好几百页,从蒸汽机说到氢气球,中学毕业生读起来还有难度,但是小爱迪生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它,他还不知道在若干年后的新的百科全书中,自己的名字将会出现多少次。十岁那年,他又读完了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的《英国史》、席尔的《世界史》、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托马斯·潘息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