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日读满春(2)
2023-03-23 网友提供 作者:轻风流水程维 点击:次
1977年春天,满兄高中毕业回乡。过了几个月,他读初中时的母校海宁初中找他去代课。某日,他偶尔经过一位年长老师的办公桌时,看到桌上放着一本老舍先生的《月牙儿》,便不由停住了;侧过头来打量了下桌前正在埋头伏案批改作业的老师——不认识,是自己初中毕业后才来的。片刻过后,满兄还是鼓足勇气声音低低地开了口:"老师好!……这本书能不能借给我看一下?"老师抬起头来望了望眼前这个十七八岁、黑不溜秋的代课小伙子,简简单单地回了句:"这书不是你看的吧,你能看得懂吗?" 满兄一脸通红,知趣地离开了。此后,他深深地记住了这件小事。藉此而发奋努力,一举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藉此而发愤苦读,博览古今中外名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功底。无论求学时期还是工作之后,满兄都一直以读书为乐,寄情于浩瀚书海,搏击于知识海洋,积淀了丰厚的文史素养。如此,则才思敏捷易生灵感,经纶满腹口若悬河;唯此,文字才会有思想,文章才会有精魂,讲课才会有魅力。 在海阳中学,满兄历任初中、高中班主任和历史教师;多年担任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他三十多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是"黄山市名教师"光荣称号的获得者。他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课堂教学独具特色,教学艺术炉火纯青,深得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周围同事的广泛认同。他那自然亲和的教态,循循善诱的教法,有教无类的师德,因材施教的智慧,深得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他那温文尔雅的举止,谦谦君子的风度,满腹诗书的气质,幽默风趣的谈吐,早已在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中传为美谈。他那生生不息的进取心,永不泯灭的事业心,则早已成为一拨又一拨年轻后辈自觉看齐的标杆和奋进努力的方向。由此,我又想起了满兄的一本书。 十年前,满兄曾主编了一本书《砥砺前行》。这本书是海阳中学历史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的教学实录,亦即作为指导教师的满兄与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之间,严格按照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的要求所进行的互动实录。这本书是他呕心沥血、倾心奉献的见证,也是培养对象积极进取、渐趋成熟的见证。按满兄的话说,书中的教学设计和评课资料,都是"原生态"的,较为忠实地保留了听课评课时的教学风貌。它是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同样的师德师风的载体,是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共同的心血结晶。在满兄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热心扶持下,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日臻成熟,先后在省市优质课大赛取得可喜成绩;程胜燕、张媛媛、吴晓芳等青年教师,日益成为海阳中学历史学科的主力骨干。 翻开这本书,满兄对教坛新秀的热心扶植、细心浇灌和精心呵护,全然体现在这本书中:他对每位培养对象个性之熟悉、特点之把握,他在进行教学指导时的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深入浅出和妙趣横生的风采魅力,还有他课堂教学中公认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培养对象的"原生态"风貌,皆可一一从中领略。 满兄的事业心、进取心、亲和力和感召力,的确值得崇仰思悟,值得借鉴趋从。 海阳中学是满兄和我共同的母校。满兄长我一岁,早先在海中读高中时比我高一届。1985年秋天,我们同时来到海阳中学工作,此后一起同事三十多年。跟很多人一样,临近退休之时,我们都怀有一种"断舍离"之情。2019年开春,我写了《冬去春来》一文,抒发的就是这样一种"别绪".文中曾有叙述:"一冬一春,又是一年。一日,在校园里遇到名师徐满春。满兄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真的是要船靠码头车到站了啊!’‘是啊!你是今年年底,我也只比你晚几个月。’"到了2020年6月,我尚有三个来月的工作时日——"离情"更甚之时,又发了《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一文尽情倾吐。文章发表后转发到了朋友圈,满兄点赞后感慨道:"能理解!我们都是海中培养出来的,都是一辈子服务于海中的,对海中有深厚的感情。不能说我们为海中做了多大的贡献,但可以说我们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我们热爱的海中。我很想再为海中做点事,但没有机会了;愿你‘只争朝夕’,能做一点是一点。"殷殷之情可见一斑,拳拳之心尽在其间。 如今,满兄已经退休四年。四年来,他一直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壮心不已,时有美篇问世,且篇篇耐读,促人思悟。咀嚼之回味之,总是令人感怀于心。 春分时日读满春,满眼青绿,满目光亮,满腹舒畅,满身活力——内心深处时时涌出来的,是认同与钦佩,是仰慕与崇敬,是思悟与激情,是近之趋之的自觉与感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