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资本之性格篇(8)
时间:2023-03-22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的确如此,拥有自信和缺乏自信之间有一条深深的鸿沟。有了自信,一切事情都变得透明、顺利、轻松起来。而如果有了坚定的自信,即便是没有出众的才能,也能获得惊人的成就。胆怯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干、超人的天赋、高尚的品格,也终难成就伟大的事业。 有这么一件事: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爱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些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漂亮,连她的举止也跟以前判若两人。她自豪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我们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们、爱护我们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老是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最终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汉森和克贝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他们二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是坚持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人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即便成功的机遇来到了眼皮底下,也会在不经意中溜走。 许多人以为,自信的有无是天生的、不变的。其实并非如此。童年时代招人喜爱的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获得别人的喜爱。于是他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名副其实,造就自己成为他相信的那样的人。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呢?人们总是训斥他们:“你是个笨蛋、窝囊废、懒鬼,是个游手好闲的东西!”于是他们就真的养成了这些恶劣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行基本上是取决于自信的。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各自为人的标准,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个标准进行对照,并据此去指导自己的行动。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 所以,我们要使某个人变好,应该对他少加斥责,要帮助他提高自信修正他心目中的做人标准。如果我们想进行自我改造,加强某方面的修养,我们就应首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不然,自我改造的全部努力便会落空。对于人的改造,只能影响其内心世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类心理的一条基本规律。 有一个美国外科医生,他以善做面部整形手术闻名。他创造了奇迹,经整形把许多丑陋的人变成漂亮的人。他发现,有一些接受手术的人,虽然整形手术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说他们在手术后还是不漂亮,说手术没什么成效,他们自感面貌依旧。 这其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道理:美与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还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的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这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你的某些性格正昏睡不醒,你要用自信的甘泉去细心地滋养。成就的种子如果被唤起而付诸行动,会带给你极高的成就,那可能是你以前不敢希望获得的。就像一个音乐家,能够触摸小提琴的弦而发出优美动人的旋律,因此你可能唤起昏睡在大脑里的天才因子,促使你达到你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只管大胆,冒险也要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