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人生资本之性格篇(2)



    这位哲学家当即判断,第三个心中有教堂的人会成为一个伟人。后来,前两个工人仍然在工地上砌砖头,第三个工人就是19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约翰·加尔文。

    这就是目标产生的伟大力量。可以说,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与这个故事极为相似的另一个真实的版本是:

    20年前,大卫·安德森和吉姆·莫非同一天开始在铁路公司工作。20年后,大卫·安德森仍然在铁路公司,每天顶着炎炎烈日,带领工人在路基上工作,而吉姆则已成为铁路公司的董事长。

    面对20年后如此巨大的差别,大卫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20年前,我为每小时1.75美元的工资而工作,而吉姆·莫非却在为铁路事业而工作。

    正如大卫所说,两人20年后相差如此遥远的境遇,是由于他们各自定的目标高低不同罢了。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决定于他天生是某种天才或具有某种能力,而是取决于他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精神品质。

    从朦朦胧胧的梦想,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的那种清晰而又强烈的欲望,是一个心理上的飞跃;从欲望到真正确立起自己的目标,这又是一个飞跃。一个成功者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把梦想变为自己有效的行动,确实要走一段相当漫长的道路,说不定还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关键在于能不能使这种越来越强烈的梦想和欲望,变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在内心深处转化成一种自我激励的驱动力。

    “你有多大的欲望,你就有多大的成就。”此话虽不能说是真理,却也是许多成功人士的感慨。有多强烈的欲望,你就有多强大的动力。动力往往来自压力、巨大的刺激或梦想的激励。灾祸的磨难,能使自己变得坚强。人们多在穷途末路之时才发现自身的力量。当一个人感到无所依赖之时才会发现自身力量的强大。

    《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文中安德鲁·罗文中尉能历尽艰险将信成功送给加西亚,其成功的第一条定律是专注于目标。他不会在中途改变目标直接奔赴前线杀敌或者干脆归隐山林。而他在林中的一切都是围绕送信进行的,他丝毫不会忘记他的目标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他始终怀抱一个目标,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他紧紧地盯着它,不让它模糊不清。

    大凡事业有成的人,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明确地知道自己事业的目标;二是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目标本身,它更是我们行动的依据,信念的基础,力量的源泉,专注的核心,追求的境界。美国精神之父爱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我们来看一看马加特饭店帝国的缔造过程。

    在马加特年轻时的奋斗过程中,成立一家大饭店的梦想变得越来越真切明晰。在一战后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餐饮业寂寞异常,但马加特却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买下了好几座大餐馆,不久美国经济复苏,马加特的餐馆也为他牟取了巨大利益。

    就像唐纳德·希尔顿经营旅店业那样,马加特的餐饮业在最初也是举步维艰,但最终,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美国的餐饮界中异军突起,占尽先机。

    由于发现了石油,当时的得克萨斯就像当年的西部淘金热一样,大批人群蜂拥而至,扑向石油开采业。只有马加特不为所动,他看准时机,立志继续在餐饮业大展手脚,经营餐馆成了他惟一的追求。

    在他的内心中,有一个更大、更宏伟的梦想在督促他迈出坚实的脚步,那就是:盖一幢高耸入云的,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大楼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

    他甚至想到,等到他的大楼建成,楼顶上将竖起写着“马加特餐饮集团”几个大字的招牌——他要建立自己的产业,那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大气魄。

    为此,他激动地对母亲说:“我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第一件事,就是要集资100万美元。

    一个人要单独做成价值如此不菲的大生意,这在当时确实是一桩大买卖,同时也是一件大冒险的事业,其困难不亚于只身绕好望角航行,或横穿撒哈拉沙漠,但马加特不在乎这些,为了自己的事业,他甘冒奇险,四处筹措那100万美元的建设经费。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