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那些在成长中失落的珍贵之物【人生之路观后感】

  大概是在2002年,我正上初二,我爸在做小学老师,放学后我就去他那里吃饭。有一天我在他桌上看到一本叫《人生》的书,就一边吃饭一边翻看起来。

  我读到高加林在夏日的雷雨爆发之前,赶着回到了自己家的土窑洞里,垂头丧气地躺在炕上的铺盖卷上——他刚刚失去了自己的民办教师工作。

那些在成长中失落的珍贵之物【人生之路观后感】

  这本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在书本上读到讲述黄土高原山村里的人物命运的文字。

  后来我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路遥是陕北榆林清涧县人,而我们老家隔着一条黄河,对面就是榆林佳县。

  黄河将黄土高原切割开来,但两岸的地貌环境、风土人情极为相近。

  陕北属于晋语片区,陕西的匠人手巧,经常来山西这边干活给人修窑洞,山西人也经常去黄河对面赶集、做生意。

  所以书里面那些黄土地、土窑洞、人情风俗、方言,在我看来都格外亲切。

  我坐在一个小学教师的办公室窑洞里,看着书里面另一个刚刚失去小学教师工作的年轻人在他的窑洞里难过着。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

  这本书是校长的,他经常过来我爸办公室聊天,或是躺在他炕上看书,走的时候就把书留在这里。

  于是我每天放学回来,就赶紧趁着吃饭的时间,打开书贪婪地看上几页。

  我读到高加林失去了小学老师的工作,不得不去县城里卖蒸馍,就一阵阵为他心疼。读到高加林遇到善良美丽的巧珍,得到她的爱情,又为他开心。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人生》,看到结尾高加林又回到农村,而巧珍已经嫁人,德顺爷爷说他“把一块金子丢了”的时候,胸腔中瞬间涌起一股巨大的悲伤和失落,久久难以平静。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开始思考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坎坷,该怎样面对?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又该如何取舍?

  在二十年后,《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开播,片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歌声响起,镜头里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过黄土高原,高加林和刘巧珍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我依然像是第一次在书本里读到《人生》时那样激动。

  原着《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说,不像是路遥的另一部巨着《平凡的世界》那样厚重、包罗万象。

  《人生》只是八十年代陕北黄土高原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切片,即使是对书里的主人公高加林来说,也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电视剧《人生之路》改编的时候,对原着的内容进行了扩容,前面增加了高加林参加高考、落榜的内容,后面看简介,应该也会有高加林在人生坠入低谷后重新启航的故事延伸。

  我是认同这样的改编的,虽然《人生》的主题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励志”,但是这部作品的整体基调,是在鼓励人们向前看、迈过那些坎坷挫折、不计较一时得失,把握住那些人生中真正的珍贵之物,不要失落掉那些你曾拥有的金子。

  剧里面高加林一直是学习优秀的骄子,却被同学冒名顶替读了大学,几个曾经的同学黄亚萍、高双星、张克南,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不同的人生岔路。

  刘巧珍,这个淳朴真挚、善良大胆的农村姑娘,将成为高加林未来一段人生路的精神伴侣和坚定支撑。

  无论是作为《人生》的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从黄土高原走出的山里娃,在我看来《人生之路》里高加林和刘巧珍这两位主角的选角都是非常准确的。

  陈晓身上有一种安静、内敛的气质,而高加林一定不是张扬外露的,高加林是那种带有一点理想主义浪漫色彩、胸中怀着激情和渴望的一个青年,这一点跟陈晓也很契合。

  我记得在《梦华录》大热的时候,曾经看到过陈晓接受鲁豫的一个采访,当时他们对谈的地方就是在《人生之路》的拍摄地的一个农家院子里。

  陈晓谈到他当时的火爆、未来的规划,非常的平静。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不会被眼前的浮名迷惑,想要去真正做一些事、拍一些好戏的演员。

  从第一次读《人生》开始,心头就隐隐萦绕着一个巧珍的形象,一个又大胆、又漂亮、又心善,扑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拿着一颗甜瓜递给她喜欢的加林哥的农村姑娘。

  所以看到李沁扮演的刘巧珍出现在屏幕里,竟然一时恍然失神,几乎完完全全地符合我对巧珍的想象。

  李沁是一个长相很出众、白皙、有一种知性气质的女演员。

  她是很美的,五官精致纤巧,但同时她的美里透着一种沉静、从容、坚定的气质。



作品集人生之路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