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国漫之父”
时间:2023-02-08 作者:张星云|张光宇 点击:次
1956年,张光宇搬进王世襄在北京朝阳门内芳嘉园的家里。那时的张光宇已经步入其50年漫长艺术生涯的晚期。他民国时期画过漫画,做过装饰艺术,办过出版社和印刷厂,写了中国第一本现代设计著作。1949年后,他从香港来到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图案装饰美术系主任。
1959年,一封来信改变了张光宇在芳嘉园的生活。信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邀请张光宇南下上海,担任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
特伟与张光宇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上海美影厂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成立的。
其实早在1955年,上海美影厂就拍摄了一部长约10分钟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第二年,该片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动画片银质奖。然而上海美影厂的编导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误会,获奖影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东欧国家制作的。
特伟感到被当头棒喝,他意识到,上海美影厂未来的创作不能一味向苏联和美国看齐,中国动画需要有自己的特点,于是提出,“中国美术片要走民族风格之路”。他也因此想到了张光宇。
《大闹天宫》团队里,比美术设计张光宇更早确定下来的,是60岁的导演万籁鸣。
万籁鸣与张光宇同样是旧相识。1920年,当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从事美术工作的万籁鸣刚刚开始画漫画,向《世界画报》投稿。张光宇是《世界画报》的编辑,两个人由此成了朋友。
张光宇出生在无锡一个中医家庭,因为不想从医,他向父亲提出去上海念小学。在上海,他住在亲戚家,附近有一个演京剧的戏院,他常去后台串门,又在前台空座看白戏,因此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小学毕业后,本想去投考美术学校,碰巧认识了画家张幸光——上海美专的校长兼上海新舞台戏院的置景主任,张光宇便拜张幸光为师。老师留张光宇在身边,为舞台画布景,后来又介绍他去《世界画报》任编辑。
谁都没想到,没过多久,张光宇便成为上海漫画界的风云人物。
这一时期,万籁鸣和他的兄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一起,在上海一间面积不足8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他们又制成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万氏兄弟”在电影界有了名气。
1941年,万氏兄弟的黑白动画默片《铁扇公主》制作完成。影片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改编,整个制作过程花了一年半时间。为了这部影片,他们先后组织了100多人参加原画创作。《铁扇公主》是当时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正是在这部动画片里,万籁鸣第一次创造了孙悟空的动画形象。
《铁扇公主》在上海的3家电影院同时放映了一个半月,票房收入甚至超过当时所有故事片收入的总和。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后,《铁扇公主》被日军当作“战利品”收缴,在录制日语版拷贝后于日本影院放映。时年14岁的手冢治虫正是因为看了《铁扇公主》,才下定决心做动画片,日后成为日本漫画大师,创作出《铁臂阿童木》。
有了《铁扇公主》的成功,万籁鸣更想把《西游记》最精彩的段落“大闹天宫”搬上银幕。可是迫于时局、境遇,久久未能实现。
1954年,万籁鸣进入上海美影厂。1956年,特伟亲自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首次采用了京剧脸谱和配乐。1958年,万古蟾将传统皮影和剪纸结合,制作出中国独有的美术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大获成功。万古蟾随后又拍摄了《渔童》《济公斗蟋蟀》。1959年,另一个中国独有的美术片种——水墨动画试验成功,第二年《小蝌蚪找妈妈》横空出世,震惊世界。
这些尝试都是动画短片,而这一切铺垫,使特伟和万籁鸣更加坚定了把“大闹天宫”搬上银幕的决心。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摄制组于1959年在上海美影厂成立,万籁鸣任导演,副导演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导演唐澄,而张光宇则成为美术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