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情感驿站 >

献给父亲的礼物

  父亲就要九十大寿了,无以为敬。只想借此机会,写上这篇文字,说说我所了解的父亲,并以此文作为献给父亲的礼物。

  父亲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八个月,我的祖父就因劳累过度并患病而不幸离世。

献给父亲的礼物

  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父亲没读几年私塾就辍学走上了社会,很小的时候就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曾在社会上打过短工,帮人家种过庄稼,去上海学过手艺。后因在上海生病一时无法帮老板做事,被辞退,只好再回扬中另谋生路。

  由于家庭的原因,父亲早早成家,和母亲一起过上了自立的生活。为了生存,父亲开始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先是做点小本生意,后来又在油坊街上开起了简易的客栈。说是客栈,也就是在家中置上两张木床,放上两条被子。这样过了几年,迎来了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改造,父亲便以一个个体经营者的身份进入了油坊供销合作社,成为供销社合作的一员。

  在供销社里,父亲总是以单位为家。我家住在镇上,但单位领导安排他先后在六圩、中滩、老桥等下伸点工作。这些下伸点,离家都比较远,但父亲总是乐意前往,一心一意干工作,任劳任怨听调动,几个地方一干就是近十年。

  后来,因工作的需要,父亲被调到了镇上。领导先是安排他在副食品门市。父亲对待工作,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顾客,总是满腔热情,服务周到。两年后,父亲被调至日杂部门,任实物负责人。

  在日杂部门,父亲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外出采购、店面管理、组织销售,多项工作一肩挑,在三尺柜台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乡镇企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时候,本地服装厂在外地签订了大批工作服合同,但当时布料却非常紧张。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社会非常乱,但是,父亲还是冒着危险,远去浙江金华,购回大量的土布,解除了服装厂用料的燃眉之急。

  在那个生活用品还十分匮乏的年代,大家都缺衣少食,甚至连烧的也成问题。父亲每年远赴河南新乡等地,购进了大量的棉花、棉被、棉线、红枣、白糖,前往北宝应购进了大量的粉丝等物品,近则去本地西沙采调回大量的芦材,为老百姓的生活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阶段,广大农村分田到户,劳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年稻麦两季丰收的时候,不少人家粮食都无处存放,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前往陶都宜兴,想方设法,采购陶器,又多方联系船运,每次都是一个船队,运回大量的缸坛,解决了群众稻麦存放问题。

  父亲是部门的实物负责人,亦是部门的物价员。在计划经济时代,店里的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有规定的。父亲总是能够严格地执行有关价格要求,并做到明码标价,既不随意降低,也不有意抬高。日杂部门虽然不大,店里的商品品种却有成百上千,很多商品都是若干个系列,每一种商品的价格也都不同,小的甚至只有几分钱。虽然如此,但每一种商品的价格父亲都能做到烂熟于胸,不问什么时候都能一口清地报出。上级物价主管部门每次组织检查,都会给予父亲高度的赞赏。

  日杂部门虽然不大,但它也是服务群众的一个窗口。服务态度、质量的好坏,可以体现商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形象。父亲除了多渠道、多方面组织货源,以尽量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外,平时外出采购,组织货运回来,总是身在柜台,热心为群众服务,并且想方设法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顾客要买碗,父亲只要有时间或者总是抽时间,根据顾客的要求用铁钻给每一个碗凿上字,然后用绳子给扎牢、扎好;顾客要买缸坛,父亲总要用小榔头将每一个缸坛里外多余的小石块清除掉,用砂轮打磨光,免得顾客用手去摸而被划破;农村有人家粪缸坏了,找到他,父亲不问多忙,总是会抽空前往,不管粪臭,不言报酬,耐心细致地给人家修补好;农忙的时候,父亲总是冒着酷热送货下乡,把群众需要的商品及时送到他们手中……

  在这个部门,父亲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苦干实干拼命干,不仅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和好事,而且部门业绩也是年年攀升,因此也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先后获得过油坊供销社、扬中市商业局、镇江地区商业供销总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多次参加县、地区乃至省里召开的经验交流会。后来父亲退休在家多年,但扬中供销社成立五十周年举行庆典活动时,父亲却被作为供销系统唯一一位老同志受邀参加,深感不胜荣幸!



作品集亲情文章 关于父亲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