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误杀瞒天记:七年之后,神作跌落神坛(2)

 
  可如果从人物行为逻辑上来看,这位神探的断案思路和第一部中梅拉的很多断案思路相比,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智力上的升级。
 
  无论是梅拉,还是IG先生,他们的断案手段,归根到底都是利用自己作为警方的权力,向处于底层的平民施压,依靠权力所赋予的便利,逼迫平民交代真相,真正展现两人谋略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而集中于影片前半段的大量窃听和套话情节也实在显得有些冗长拖沓,节奏上无论是与第一部相比,还是与影片自身后半段挖尸体的情节相比,都显得缓慢很多。
 
  与此同时,为了凸显这一部分窃听情节的紧张性,《误杀瞒天记2》其实多少有些违背第一部中建立起来的维杰爱护家人、注重亲情的形象。
 
  为了保住尸体位置这个秘密,第二部中的维杰俨然变成了一个虽然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却绝不肯向家人袒露半点信息的冷酷形象。她的妻子则演变成了受不了丈夫卖关子,非要逼着对方说出秘密的“浮躁”形象。
 
  换言之,《误杀瞒天记2》在故事的商业性和叙事完整性两方面并没能实现完美的平衡,为了塞入更多看起来充满紧张感,能吸引住观众的悬念,影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牺牲了“情大于法”这个概念。
 
  为了在悬念性和斗智等级上更上一层楼,从而能成功地实现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叙事效果,《误杀瞒天记2》多少有些将男主角维杰塑造为了一个“多智而近妖”的角色。
 
  一方面,在全片中,维杰几乎成了一个难逢敌手,天下唯我独尊的犯罪天才,警局众人俨然无力逃出他的算计。这与第一部中,维杰哪怕销毁一下汽车都要心惊胆战地担心路过的老人大为不同。
 
  第二部里,维杰的“多智而近妖”,首先体现在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模仿电影桥段来作案,他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影迷本质,设计了一场拍电影、写剧本的局,来反复推敲脱罪的可行方案。
 
  其次,与第一部单打独斗相比,维杰在这一部更多是依靠拍电影这个局,将一众相关的合作伙伴拉下水,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帮自己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为了守住这个秘密,维杰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越来越疏离,一家人从相互理解,彼此合作的局面,变成了男主人独自保住秘密,谁也不肯相信的猜忌局面。
 
  在第二部的结尾,虽然维杰依靠自己的布局再次成功脱身,但是梅拉等人终究是查明了维杰的作案手法。也就是说,在影片逻辑上,编剧坐实了对男主角维杰的有罪推论——维杰的确为了给一家人脱罪而犯了法,只不过法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来给他定罪。
 
  和中国的电影市场行情不同,《误杀瞒天记2》显然不存在要求主角最后必须伏法的审查压力,因此,本片也算是能够比较好的贯彻了延续自第一部的核心叙事模式——展现维杰是怎样在看似最艰难的绝境里实现自我脱身的。
 
  只不过,为了制造这种所谓的绝境,编剧多少有些露怯,片中不止一个配角角色都有些强行设计的痕迹。比如那个在七年前目睹维杰藏尸的告密者,以及与维杰合作电影项目的老者。
 
  前者聪明到能对七年前某一晚上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后者傻到明知道维杰曾经的过往,却在最初一点也不怀疑他写作剧本的动机。
 
  与第一部电影中配角人物被严丝合缝地扣入整个迷局的巧妙做法不同,续集中这两个配角明显过于功能化,过于刻意。
 
  可以看出编剧为了能够想出一个更精妙、更高智商的犯罪手法,胜过观众,真的是使劲了浑身解数。哪怕情感线因此变得不顺畅,节奏变得前后不一,也要坚持让维杰完成最终在法庭上的终极反转。
 
  只不过,这个反转虽然制造出了极大的叙事快感,从商业层面来说还算成功。但毕竟,无论是影片中想要断案的警察,还是讲述故事的编剧本人,都早已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而越过了那条红线。
 
  如此一来,续集最终在主题立意上实现的效果实则是“破而未能立”。维杰的藏尸真相最终被查出来,似乎暂时证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法理”,但既然警方早已越过法律界限靠阴招来复仇,那么最终维杰的成功脱罪自然而然也就变得快感不足了。
 
  反观国产版的《误杀》,其在叙事策略上相比于原版,最明智之处正在于“快刀扎乱麻”,在最高潮时刻果断结尾。
 
  其实《误杀瞒天记》的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一个靠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而取胜的电影,硬桥硬马的推理逻辑并非其强项,越是冗长,越容易让观众回过味儿来意识到影片的逻辑漏洞,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快感。
 
  也许,关于电影叙事策略的真谛,十多年前的火云邪神早就一语道破天机了: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作品集误杀瞒天记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