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人想看《椒麻堂会》,把大时代的痛落到细节(4)
2023-01-16 网友提供 作者:抛开书本 点击:次
其次这三个小时最让我开眼的是音乐,我觉得他的音乐用得太太牛了,在我看《姑奶奶》的时候,同样也对里面的爵士乐布鲁斯印象很深,我相信邱导这方面是已经非常的成熟。到了这个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毛泽东诗词“她在丛中笑”与WG时期改编成的一首,我是属于比较资深的那个WG后的,这首歌我小时候我听过但早就忘了,而这首歌在这部电影里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引爆点,我觉得邱导能把WG的细节和日常的氛围还原到这么一首歌里面真的非常地厉害。但它又拍出了一种现代性,我觉得这个现代性非常的尖锐,就是说我们现在发生的时空里很多事情,其实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也可以找到某些对照。 观众1:作为一个中国的观众,我非常感谢邱导这样的导演,能够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个人经验,以纪录片或电影的形式来呈现给我们这代年轻人,因为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 邱导之前的纪录片作品很多都是在表达一种个人经验,每次看完都会给我带来一种很深刻的刺痛感,这部电影邱导把整个中国动荡年代中的个人经验表达地同样非常透彻,但同时又用独特的拍摄手法以及极具美感的画面,给我一种近似魔幻现实的感觉,而这种视听上的奇观性会让我大幅度地冲淡这种刺痛感,既让我能够体会到这整个年代以及导演想表达的意图,但同时也不会让我过分地伤感。所以我想问一下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您是否有这样的意图呢?第二个小问题就是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更多的关于《姑奶奶》纪录片更多的片段,因为当时我记得导演在简介里写到姑奶奶是因从很大量的素材里才剪出的那么一段视频,所以我非常期待想看到其他的画面,谢谢。 邱炯炯:谢谢,首先就是这个所谓的刺痛感,我没有想过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缓解,因为整个片子其实是一种无解的状态,就像我们曾说的,死亡是唯一的平等。它会把大家牵制在这个共有的旋律和节奏里面去,然后我们周而复始。我想把一个大时代的痛落到一个特别细小的日常细节中去,因为这种日常细节是我愿意去面对,而且愿意尽情去维护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普通人的唯一的尊严。影片里没有所谓的大起大落,所有的冲突都消解在日常里面,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是缓解疼痛,不如说我是把日常当做了我的一个信仰,或者说把小丑精神——那种不恭敬的、底色悲凉的,但是同时又是癫狂和载歌载舞的这么一种人在面对时代时的复杂面相,这样去表达出来。小丑精神和日常,这是我们唯一的法器,这部影片里边就是在说这个。 至于《姑奶奶》这个问题,那会我很着迷于口述嘛,我就想在一个有限的景别中,不给观众过多的信息去干扰观众欣赏人物本身的状态,包括他的语言、表情和形象。所以我就做了这样的一种纯口述的东西。本来我是想做一个序列,但后来他就去世了,所以我留下的那个素材全部送给了他的一个至交,因此我后面也没有再把那些片段呈现出来。 观众2:我觉得邱导在这部电影中把生死观刻化得非常中国。电影的时间跨度虽然很大,但并不是单向的时间发展方向,是丘福在黄泉路上的回忆,所以想请教邱导为什么要用回忆片段这种形式安排叙事。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发现电影的置景和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描摹都非常真实,有很多细节跟我过去听长辈讲的是一致的,想请教一下邱导,您在选择这些历史故事和细节有什么考量吗? 邱炯炯:第一个问题呢,其实就像我刚才说过,我会借用日常的生活或者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经验去虚构或者去展望这样一个回忆的框架,向死而生地去期待一下这样的旅程,所以整个影片的面相很符合四川人那种调调,就是我把它描绘成了一个生死的流水席。比如驼儿那个小屋其实对应的就是传统故事里的望乡台这种地方,但是同时他又像一个农家乐,所有的东西都靠这个方式去对位,通过形成一个很大的生活场域,意图在于体现出阴和阳其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在阴阳之间都能随时体察到那种生命的寂烈,我想这是我的做这个影片想要呈现出的风光,而不是很简单的阴阳对立。然后第二就是关于这个阴间叙事,我们以主人公的一路回望来构建叙事,其实这是一个特别传统的形式,可能各种观众都觉得这部片子好看是因为我确实在追求这个,就是影片一定是要朴素的好看,没有什么门槛,像是在说书一样朗朗上口,因为这种口头的表达能直接把人吸进去,这个是我追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