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学术批评的考察
2023-01-11 网友提供 作者:森島光 点击:次
第一节 影视改编标准的提出 评价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的标准一直是不太明确的,也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在展开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批评之前,当年的专家们首先就对这个改编标准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胡文彬认为,“改编的难度就在于能否基本上传达出原著所蕴含的深刻而完美的神韵,能否再现出曹雪芹笔下众多人物的性格和我国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的全部风貌。”陈剑雨则提出了明确的两条标准:“对影视改编,我历来主张两条,一是看改编是否传达了原著的精神,二看是不是转变为电影的思维方式,用视听语言来传达。”这里所谓的“是否传达原著的精神”和“神韵”,也就是在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前后,大众最为关心的是否把握住了“原著精髓”的问题。所谓“转变为电影的思维方式”,则涉及到专家们对87版的影视语言的具体评价。
影视语言的标准是相对比较确定的,既然如此,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原著精髓”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红楼梦》人物众多,内容庞杂,关于这部书的内容向来众说纷纭,王启忠在87版播出后,曾在一篇评论性文章的开头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原著’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这是红学二百余年、《红楼梦》改编历史的一百多年中,红学家与艺术家探求与争鸣的焦点。作者曹雪芹也曾担心人们曲解他的创作意图,发出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叹。”王启忠接下来写道:“‘传神文笔’是这部伟大作品艺术精华的一种确切概括,也是其基本精神的凝聚点。”将《红楼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传神文笔”,可见《红楼梦》在语言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之高,这也成为影视改编的难点,因为影视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罗艺军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到了语言问题,同时他还提到了其他几点:“‘站在巨人肩上’一般不大适用,但就改编作品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例如《红楼梦》的改编,就是借助于曹雪芹的情节、人物、语言细节,同时在整体上传达原著的主题和呈现原著的风格。”这就将“原著精髓”概括得比较全面了。本章就计划从这些方面来梳理专家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正反两方面言论。 第二节 批评之声 一、人物塑造 鲁迅先生曾提到,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和以前的好人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沈天佑在评论87版《红楼梦》的文章开篇提到,“《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正是这一成就,使它大大高出于其他古典小说。……如果说,在《红楼梦》之前小说人物多半是呈扁形的话,那末《红楼梦》中的人物则是呈圆润型的多面性、多层次性。”随后他又进一步指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的这一突出成就给电视剧的改编带来了难题。当初风闻《红楼梦》将拍电视剧,窃为演员选择耽忧。这部巨著对演员的要求特殊苛刻。”然而这样的演员居然真的被导演找到了,87版《红楼梦》之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是荧屏经典,一个重大原因就是电视剧在选角方面的成功。 虽然主要演员的外形条件获得了一致认可,但87版演员的演技,在当时其实遭受到了不少批评,专家们普遍认为,演员未能将角色丰满的性格诠释到位。如戴肖在肯定完欧阳奋强的外形条件后,就指出,“但如果挑剔论之, 这个人物的再塑造似乎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剧中的贾宝玉离神采飘逸的气质特点还有距离,其深层意识更未得到完全的揭示。作为‘亘古未有’的一人、一个‘异样的孩子’,贾宝玉异在一系列的呆意、呆念、呆论,这是挖掘人物深层意识的钥匙,是他形象的亮点和性格系统中的主导元素。遗憾的是电视剧却没有抓住这小人物的灵魂,揭示出他的叛逆精神,人物刻画失之细琐平泛, 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至于在具体的剧情演绎方面,欧阳奋强在后六集入狱后的表现受到了较为集中的批评,如罗艺军说:“电视剧中贾宝玉每逢变故,一味悲泣,那有看破红尘的思想升华的境界?造型上猥琐不堪,神形俱损。”87版民俗顾问邓云乡发出疑问:“……狱中宝玉的哭,是不是符合宝玉性格?宝玉的性格是多面的。” 对于陈晓旭的演技的批评主要针对她着重突出了林黛玉性格中尖酸刻薄的一面,忽视了林黛玉性格的其他面。王云缦在肯定过陈晓旭的外形后,接着说道:“但,后来的体现却趋向一面,几乎都在她的小心眼上化力气,而未能在其性格之真,之情,之忍,之抗上多方面加以把握。”沈天佑总结得比较全面:“在电视屏幕前,黛玉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方面是她的尖酸刻薄、小心眼儿和因爱情纠葛而引起的种种猜疑、争吵上;而黛玉这个人物的主导面:纯洁、率直的内心和聪明、灵秀、清奇、高雅等气质却没有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这样就使观众无法领略原作里黛玉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诗意美和纯正高雅的气质。”戴肖则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导演:“王扶林把‘神似’单单理解为一种尖酸刻薄和忧郁感,其实是对林黛玉的一种流于表象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