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为赋新词强说愁【菜单观后感】

  晚上看了The Menu - 《菜单》 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类似的类型片 - 形形色色的人群(多半是富人阶级)收到邀请函,相聚在小岛或者酒店一类密闭,无法随意离开的环境里,人性得以极致展现。登船前,一些small talk对众人做一个基本的profile,让观众隐隐约约感受到其中不乏有故事的人。

  发出邀请函的往往是一位大家都敬仰,依赖或者需要的大人物,这类人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疯狂的执着与投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作品没有被尊重或者无法让所有人都满足,认可之时,便开始崩塌,想要毁灭自己,同时也毁灭那些致他于此的人,他憎恶鄙夷这些人,收集了他们所有人不愿为人所知或者上不了台面的黑历史,就连最后的毁灭也要做成一个最后的杰作。在本片中这杰作便是以所有人毁灭为终结的菜单。

  往这类影片里填充的众生相也很相似,也的确涵盖了当代人类的典型特征与身心处境:

  • 把一切事物赋予概念,甚至哲学标签。生活里,这种人并不少见:行业黑话与听起来像术语的词汇噼里啪啦往外放炮,听起来复杂,看起来像专家,实则空无一物,愚蠢至极。影片中的泰勒对Chef疯狂膜拜,对每一样食物吃得如痴如醉,食材厨具似乎无所不知,然后当他被要求做菜时却发现不会切菜,不会搭配食材,甚至不知道食物生熟与否。懂许多的道理,却还是什么都不会,也都不做,学习仅停留在词汇的发音阶段,一种伪专业,伪热爱。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群,营销策略不再专注于产品本身,而是开始卖概念,卖情怀, 比如对着一张白纸评论艺术。人人都要变成story teller, 讲好生与死,自然与人类,永恒与转瞬即逝,还有阶级,环保,历史,种族,自我实现,人性的故事。产品本身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了,人们买的是附在它身上的概念。比如电影中想表达的,食物最基本的功用是解除饥饿,并获得愉悦满足,一份用专注与爱烹饪的$9.95的cheeseburger就可以做到。然而人们却选择愿意花高价买人造的意义,强加的哲学,甚至忘记他们是带着咕咕叫的胃来吃饭的。这种过度解析,强加概念有时候又破坏了天然的,艺术的,纯粹的美感,本应该用心灵与敬意去感受,表达的东西被粗暴地定义,同质化。复杂概念化的菜单尽头是cheeseburger. 大道至简,回归本质。
  • 还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自负地作为专家利用流量,制造舆论,支配小人物的命运,对他人的劳动没有任何尊重与敬意;对职业没有敬意,为了利益放弃基本的门槛与要求;把成功超越他人作为唯一目标,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追求着不可能的事最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团团转的困境;危难时刻只想着保全自己;为了利益,怕被牵连,而蜷缩在沉默的集体里,放弃反抗,甚至助纣为虐;还有,不愿意接受摆在面前的真相,喜欢用谎言洗脑自己。
  • 最后一点小的感受是秩序,一致,口号,冷酷这些会萦绕出一种森严感,处在这种环境中,人会恐惧,最后不知不觉地顺从,听凭摆弄,调遣。一段关于重生,关于纯粹的烈火死亡演说后,那些即将被炙烤的被穿成棉花糖的人没有逃离,而是眼中含泪,一动不动。

  

  



    作品集菜单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