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七十三·易九(5)
时间:2022-12-23 作者:黎靖德 点击:次
伯丰问:“兼山所得于程门者云:‘艮内外皆止,是内止天理,外止人欲。又如门限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此意如何?”曰:“何故恁地说?”因论:“‘艮其背’,彖云‘止其所’,便是解‘艮其背’。盖人之四肢皆能运转,惟背不动,‘止其所’之义也。程传解作‘止于所不见’,恐未安。若是天下之事皆止其所,己何与焉?人亦何与焉?此所谓‘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也。’”问:“莫是舜‘有天下而不与’之意否?”曰:“不相似。如所谓‘百官万务,金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皆在人,其实无一事’,是也。”又云:“‘艮其背’,静而止也;‘行其庭’,动而止也。万物皆止其所,只有理而已。‘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也。”因论:“彖象文言解得易直是分晓精密,但学者虚心读之,便自可见。如‘利见大人’,文言分明解‘圣人作而万物睹’之类是也。爻辞只是占得此卦爻之辞,看作何用。谓如屯卦之‘利建侯’,屯自是卦画,何尝有建侯意思?如晋文公占之,便有用也。又如‘王用亨于岐山’,‘亨’字合作‘享’字,是王者有事于山川之卦。以此推之,皆可见矣。”人杰。 “不获其身”,不得其身也,犹言讨自家身己不得。又曰:“欲出于身。人才要一件物事,便须以身己去对副他。若无所欲,则只恁地平平过,便似无此身一般。”又曰:“伊川解‘艮其背’一段,若别做一段看,却好。只是移放易上说,便难通。须费心力口舌,方始说得出。”又曰:“‘上下敌应不相与’,犹言各不相管,只是各止其所。”又曰:“明道曰:‘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说得最好。便是‘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不见有物,不见有我,只见其所当止也。如‘为人君止于仁’,不知下面道如何,只是我当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不知上面道如何,只是我当止于敬,只认我所当止也。以至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大事小事,莫不皆然。从伊川之说,到‘不获其身’处,便说不来;至‘行其庭不见其人’,越难说。只做止其所止,更不费力。”贺孙。 “‘艮其背不获其身’,只是道理所当止处,不见自家身己。李录云:“也不知是疼,不知是痛,不知是利,不知是害。”不见利,不见害,不见痛痒,只见道理。如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皆是见道理所当止处,故不见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只是见得道理合当恁地处置,李录云:“只见道理,不见那人。”皆不见是张三与是李四。”袭录云:“但见义理之当止,不见吾之身。但见义理之当为,不知为张三李四。”问:“易传说,‘艮其背’是‘止于所不见’。”曰:“伊川之意,如说‘闲邪存诚’,如所谓‘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如所谓‘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袭录云:“凡可欲者,皆置在背后之意。‘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之际。’钦夫谓当去‘之际’二字。”今按易传已无“之际”二字。此意亦自好,但易之本意未必是如此。伯恭又错会伊川之意,谓‘止于所不见’者,眼虽见而心不见,恐无此理,伊川之意却不如此。”刘公度问:“老子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程子之意否?”曰:李录有“不然”字。“老子之意,是要得使人不见,故温公解此一段,认得老子本意。李录云:“温公解云:‘“不见可欲”,是防闲民使之不见,与上文“不贵难得之货”相似。’”‘圣人之治虚其心’,是要得人无思无欲;李录云:“是使之无思算,无计较。”‘实其腹’是要得人充饱,李录云:“是使之充饱无馁。”‘弱其志’是要得人不争,李录,“要得”并作“使之”。‘强其骨’是要得人作劳,后人解得皆过高了。”从周。李录云:“温公之说,止于如此,后人推得太高。此皆是言圣人治天下事,与易传之言不同。”●录云:“ 通书云:‘背非见也’,亦似伊川说。‘止非为也’,亦不是易本意。语录中有云:‘周茂叔谓:“看一部华岩经,不如看一艮卦。”下面注云:“各止其所。”他这里却看得“止”字好。’”方子、渊、盖卿录互有详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