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名著 >

朱子语类·卷三十四·论语十六(4)


  问:“此章曰,孔子未衰以前,常梦见周公矣。伊川却言不曾梦见,何也?”曰:“圣人不应日间思量底事,夜间便梦见。如高宗梦傅说,却是分明有个傅说在那里,高宗不知。所以梦见,亦是朕兆先见者如此。孔子梦奠两楹事,岂是思虑後方梦见。此说甚精微。但於此一章上说不行,今且得从程子说。”去伪
  △志於道章
  问“志於道”。曰:“思量讲究,持守践履,皆是志。念念不舍,即是总说,须是有许多实事。”夔孙
  吉甫说“志於道”处。曰:“‘志於道’,不是只守个空底见解。须是至诚恳恻,念念不忘。所谓道者,只是日用当然之理。事亲必要孝,事君必要忠,以至事兄而弟,与朋友交而信,皆是道也。‘志於道’者,正是谓志於此也。”时举
  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志於道”,只是存心於所当为之理,而求至於所当为之地,非是欲将此心系在一物之上也。端蒙
  “志於道”,如讲学力行,皆是。“据於德”,则是这个物事已成个坯璞子了。义刚
  问“据於德”。曰:“如孝,便是自家元得这孝道理,非从外旋取来。据於德,乃是得这基址在这里。”植
  “据於德”。德者,得之於身。然既得之,守不定,亦会失了。须常照管,不要失了。须是据守,方得。明作
  问“据於德”云云。曰:“德者,吾之所自有,非自外而得也。以仁义礼智观之,可见。韩退之云:‘德,足乎己,无待乎外。’说得也好。”南升
  道者,人之所共由,如臣之忠,子之孝,只是统举理而言。德者,己之所独得,如能忠,能孝,则是就做处言也。依仁,则又所行处每事不违於仁。端蒙
  “志於道”,方有志焉。“据於德”,一言一行之谨,亦是德。“依於仁”,仁是众善总会处。德明
  道,是日用常行合做底。德,是真个有得於己。仁,谓有个安顿处。季札
  先生问正淳:“曾闻陆子寿‘志於道’之说否?”正淳谓:“子寿先令人立志。”曰:“只做立志,便虚了。圣人之说不如此,直是有用力处。且如孝於亲,忠於君,信於朋友之类,便是道。所谓志,只是如此知之而已,未有得於己也。及其行之尽於孝,尽於忠,尽於信,有以自得於己,则是孝之德,忠之德,信之德。如此,然後可据。然只志道据德,而有一息之不仁,便间断了,二者皆不能有。却须‘据於德’後,而又‘依於仁’。”正淳谓:“这个仁,是据发见说。”曰:“既见於德,亦是发见处。然仁之在此,却无隐显皆贯通,不可专指为发见。”┿人杰录云:“‘志於道’,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明得此理,得之於身,斯谓‘据於德’。然而不‘依於仁’,则二者皆为无用矣。依仁不止於发见。凡内外隐显,莫非仁也。”
  正卿问“志道,据德,依仁”。曰:“‘志於道’,犹是两件物事。‘据於德’,谓忠於君则得此忠,孝於亲则得此孝,是我之得於己者也,故可据。依仁,则是平日存主处,无一念不在这里,又是据於德底骨子。”时举
  正卿问“志道、据德、依仁”。曰:“德,是自家心下得这个道理,如欲为忠而得其所以忠,如欲为孝而得其所以孝。到得‘依於仁’,则又不同。依仁,则是此理常存於心,日用之间常常存在。据德、依仁,虽有等级,不比志道与据德、依仁,全是两截。志只是心之所之,与有所据、有所依不同也。”贺孙
  问“据於德,依於仁”。曰:“德只是做这一件事底意思,据而勿失。仁又亲切。”又问:“仁是全体,德只是一事之德否?”曰:“然。”又曰:“事父母则为孝德,事兄长则为悌德。德是有得於心,是未事亲从兄时,已浑全是孝弟之心。此之谓德。”必大
  先生问学者:“据德,依仁,如何分别?”学者累日说皆不合。乃曰:“德是逐件上理会底,仁是全体大用,当依靠处。”又曰:“据德,是因事发见底;如因事父有孝,由事君有忠。依仁,是本体不可须臾离底。据德,如著衣吃饭;依仁,如鼻之呼吸气。”僩
  德是道之实,仁是德之心。道夫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