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后冷战时代下莫比乌斯式的暴力循环——评《暴雨将至》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正式进入后冷战时代;次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分离成六个独立的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便是其中之一。而在马其顿共和国成立后,却遭到希腊的经济制裁,并且马其顿又因为科索沃战争和内战一直不得安宁,人民一直生活在无休止的战争和暴力之中。而由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执导的《暴雨将至》就诞生在1994年——这个马其顿局势依旧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这部电影,也是马其顿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曼彻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利用其游戏般的叙事手法加以对文明、战争、暴力等等的思考,以“三段式”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一个莫斯乌斯环式的暴力循环寓言。并借由“时间不逝,环亦非圆”这一句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呈现了电影结构和个中意涵的最终指向,也是导演对于后冷战时代下无休止暴力的反思后期待光明的能指物,是寄给全人类的一封充满希冀的信。

后冷战时代下莫比乌斯式的暴力循环——评《暴雨将至》

一、视觉空间上的时间幻觉(叙事结构)

  1994那一年诞生了许多的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天生杀人狂》、《重庆森林》、《饮食男女》等等。而在那年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叙事结构——环形叙事,并且大多数人将那一年的金棕榈《低俗小说》看作为该叙事结构的鼻祖。但在那一年荣获金狮奖的《暴雨将至》也运用了该手法,且比昆汀的这部电影还要早一个月公映。所谓环形叙事,并无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其特征在形式上是非线性的,也是非散点式的;在结构上,是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及因果关系等多重结构要素的改变来呈现的;在情节上,则主要表现为结尾与开头保持一致的“承因”与“继起”。昆汀的《低俗小说》运用该结构将整套影像体系拆解成一片片碎片,让观众/主体进入一种“解谜”的乐趣。也除去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件外,更多的是展现不同环境和状态下,人的角色的改变,并在结尾的完成后,将所有事件串联成一个无休止的被暴力充斥的闭环。虽说曼彻夫斯基在该片中也通过该结构喻指了暴力的无限循环,但不同于昆汀的是,曼彻夫斯基彻底解构了时间。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假象,时间本身是混在一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相对存在的。而在《暴雨将至》这部影片中,曼彻夫斯基则通过在电影中的视觉空间上制造了一种时间幻觉,阐述了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时间观。

  首先是故事一:杀了人的萨米娜逃到正在守默戒的修士柯瑞房间去,安在远处观望着一场葬礼,接着柯瑞为了保护萨米娜而被驱逐出了教堂,结果是萨米娜被自己的亲人杀死,柯瑞提到了自己远在伦敦的叔叔;故事二:1.安在浴室里哭泣。2.安是一名记者,与同为摄影师的亚历山大相爱,但在亚历山大邀请其去马其顿时,她拒绝了。3.安在办公室里看见了柯瑞与萨米娜的照片,随后接到了来自马其顿的柯瑞的电话。4.安和丈夫尼克在伦敦的餐厅吃饭,随后尼克被无缘无故的暴力杀死;故事三:亚历山大回到了故乡马其顿,中间插穿了一段安打电话给亚历山大却没打通的片段。在萨米娜杀死了亚历山大的朋友(被迫杀死)后,为了保护萨米娜,亚历山大被族人杀死,接着萨米娜逃到教堂。这三个故事我们将其串联起来就为二→三→一。但在二中,故事并非是线性的,在这单个的叙事空间内,叙事的时序依旧是被打乱的。我们暂且将二中的故事拆开,则故事发展为二(2→4)→三→一→二(1)。可这样的排序却永远使得影片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填缺的漏洞即为安应是在接到柯瑞的电话后才打电话到马其顿,但那时的亚历山大还活着,可如若亚历山大还活着,柯瑞又是如何打电话给安的?他那时不是在守默戒吗?但亚历山大如若死了,则在故事三中的亚历山大又为何存活?安手上的照片又是怎么来的?这便是这部影片叙事结构的高超之处,时间在空间的重合之上被我们辨认出了它的相互关系,空间上的重合点显现时间与时间上的相互关联。导演以这样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凌乱,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混沌的。三个故事中它都包含了过去与未来,而其中所有看似不相交的人物都在时间上无规则地碰撞与交互。这种巧妙地手法也正好对应了影片中一直反复出现的那句话:“时间不逝,环亦非圆”,直到我们将影片结构进行了探讨,才发现该台词并非只是在影像表意上做到了互文,而是与影像体系本身/内部结构的一次双重互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迄今为止“三段式”模式的电影已经出现了许多(《巴别塔》、《东京!》、《罗拉快跑》等),但曼彻夫斯基是在以“三段式”为基本叙事结构上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创造了一种时间幻觉机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手法才使得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上显得如此独特。



作品集暴雨将至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