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背山望海离不开【世界观后感】(2)
2022-11-24 网友提供 作者:高詩遠 点击:次
陈志华写在烟盒上的欠条遗书
三、在虚拟与山寨的世界中徜徉 “是不是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它让我意识到全球化到来之后,文化信心的问题。它和消费主义的到来是混在一起的,当时麦当劳和肯德基都多了起来,我发现我姐姐的女儿,她的CD架上没有一张中文唱片,全部是英文的。8 1993年,北京世界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其因融合了世界上40个国家的109处著名古迹名胜的微缩景点而著名。《世界》所想表达的,就是在假景里的真故事。 《世界》的构思起源于赵涛本人的经历。赵涛在某次采访中说,她在一次与贾樟柯闲谈的过程中,偶然提起她在经过深圳时瞥见世界之窗的埃菲尔铁塔塔尖这件事。次年,贾樟柯便创作出了《世界》的剧本。无论是世界公园的“不出北京,走遍世界”,还是世界之窗的“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都是中国对全球化的想象,亦是展现给世界的体面。但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理想主义的“美美与共”,而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又一次挑战。 “世界公园”的设定,跟全球化的效应何其相似。作为人造的景观,“世界公园”一方面说明人们了解世界的巨大热情,另一方面又表明一种误读。当人们面对这些精心描绘的风景名胜时,世界离他们更加遥远。9渴望见证真实世界的赵小桃与耽于虚拟世界的成太生,光鲜亮丽的舞台与逼仄拥挤的化妆间,喧嚣热闹的白天与孤寂寒冷的黑夜……种种理想与现实的撞击,无疑不造成人物内心的相互挤兑,相互讽喻。明明在“世界”真实地活着,却捕捉到一种失衡的虚拟,所以能够看出贾樟柯对现代化的洪流,抱有属于他的怀疑与失落。 在疫情时代或许能够对“世界公园”的设定进行一次特别的解读。被封控在家的人们所面对着的电脑,应该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公园”。因特网是通向世界公园的航班,加载的进度条何曾不是在广播着“欢迎您使用Windows/Mac系统的某某浏览器,本浏览器将直达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讯……”。但既然我们不在场,那我们所接收到的资讯将犹如世界公园的山寨建筑,是二手的,非即时的。想亲眼看看真实的世界,只能寄希望于自身或家庭有足够的财富。当身边的人相继离开自己,得到留学或出国工作的机会,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幸福瞬间时,屏幕前的某人所感到的失落和无力可想而知。而最后,当得知自己或家里的经济被疫情所耗空时,内心残存的希望也濒临破灭。越渴望世界,离世界便越遥远。这一切和赵小桃的经历,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四、在梦幻与疏离的世界中反思 《世界》把世界公园这类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虚拟世界和网络上的虚拟世界融合到了一起,这也是贾樟柯首次在他的电影里使用Flash动画。 1999年,Flash动画横空出世,并在2001年至2008年经历了黄金时期。由于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出现,传统的媒介边界不复存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使得电影也不断吸纳其他媒介的表意手段,甚至被其他媒介所改造。10在《世界》中,则表现为6段手机短信交流时所插入的Flash动画。这6段动画被不少观众批评为太出戏,但贾樟柯的目的,或许正在于告诉观众不要沉溺于这段他所搭建的幻觉当中。即他希望通过新技术,借助技术的“自反性”,达到影片的“间离”效果。间离效果的使用使“影片在观众和银幕之间建立了一种思考空间”11,它试图让观众识破情节本身的虚构性,并让情节说出思想,以达到批判的目的。 同时,风格化的电子音乐也是这部影片的特色之一。“今天中国所谓的现代化,是一个运动式的现代化”,“我特别关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人如何适应,人的这种漂离感,以及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困惑。”12贾樟柯邀请了此前为侯孝贤的《千禧曼波》配乐的台湾音乐人林强合作,电子乐所奏出的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生活的空洞正好贴合他所形容的于茫茫变化中的漂离感。无人声,纯设备制作出的电子乐缺乏人的温度,其中的躁动感也强化了整部影片走向的不确定性。 五、一点感悟 第一次听《乌兰巴托的夜》,已是2015年看《我是歌手第三季》时候的事情。至今,谭维维版本的《乌兰巴托的夜》仍旧是华语乐坛时常被提起的神话之一。在这个版本中,多了这么一段歌词:“我们的世界改变了什么,我们的世界期待着什么,我们的世界剩下些什么,我们的世界只剩下荒漠。”这段歌词虽然直白质朴,但貌似很好地阐明了《世界》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