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母系列43吹点小牛又何妨
2022-11-15 网友提供 作者:丁碧君 点击:次
母亲为人耿直,看不惯的事情总要发点议论。有时候性子上来,也就顾不得许多,即使犯了众怒也在所不惜,一定要给自己或别人讨个说法。 那时候8小时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娱乐,吃完晚饭到房头侃大山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乐趣。首先是说说笑笑拉近了邻里关系,消遣了夜间带来的寂寞。其次在家里还要点灯,浪费极大。于是这种经济实惠的夜生活就成为了家家户户的首选,大家乐此不疲。 每到傍晚,母亲一定会带上小凳子和纳了一半的鞋底,去参加那个无人组织、人民群众却喜闻乐见的“集会”,大家高谈阔论,天南海北,从市区到团场、从新疆到内地、从国内到国外、从地球到太阳,任何话题都可以说,什么问题都可以讲。不管听得懂不懂,大家都报以善意的笑声。其实讲什么不重要,大家要的就是个乐趣。 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刚分配来的内地大学生加入了进来。毕竟见多识广,知识全面,很快就成为了房头的“核心人物”,许多闻所未闻的事情就是他讲述的。渐渐地,大家都不说了,每晚都欣赏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也许是时间长了江郎才尽,抑或是讲的多了缺乏激励,大学生不愿再独自发言。而是静静地坐在一隅,默默地听别人聊天,冷不防插上一句,就能把谈性正浓的人呛得哑口无言,怒目而视。 有人说自己有个亲戚不到30岁,每个月的工资就有500块。大学生一脸不屑:“这算什么,在我们那边,刚上班的年轻人工资也不少于这个数!” 有人热血沸腾,称自己这次回家乡探亲,无意中在村里看到了陈永贵副总理。大学生突发惊人之语:“我在大学当红卫兵去北京串联,还在天安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时候,我离‘红太阳’最多不超过100米!”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大学生越来越不招人待见。大伙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吹牛大王”,一看到他走来就纷纷走开,如同见到瘟疫,唯恐避之不及。 母亲看在眼里,心中有些不忍,再三请大家对大学生宽容一些。母亲纳着鞋底,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个孩子是单位分来的文化人,咱们可要善待人家。再说了,咱们都有年轻的时候,也有嘴不把门的时候,吹点小牛无所谓。可千万不能让人家觉得我们这些妇女没水平!” 母亲的话被大家所接受。大学生来的也更勤了,不管他再说什么,大家都报以响亮的笑声。母亲和另外几家人商量,经常请大学生到家里吃饭。后来大学生调走的时候,还专门买了糖和瓜子,感谢大家陪伴他度过了几年最艰难的日子。 以后的日子,我们也渐渐学会了母亲的处世哲学。 在工作生活中,或者酒桌闲聊时,对于一些信口开河、无中生有、随意夸大的话题,往往一笑了之。从来不去揭穿对方,让手舞足蹈、兴致勃勃的讲述者陷入尴尬的境地。我知道:自己没有必要太较真。 因为母亲常说:吹点小牛不碍事,但是你要当成了事,那肯定要出事! |